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已经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工作。 各专项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另行下达。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关于2009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省发展改革委 2009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机遇,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推进扩大内需,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进程。 主要预期目标: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2%,吸收外商投资增长12%;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7%; ——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6%;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30人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扩大内需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力度。一是继续做好中央投资的争取工作。围绕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仙洪新农村试验区等重要平台,做好重大项目的策划、前期推进工作,形成争取中央投资项目“策划一批、推进一批、申报一批”的梯次接续格局。进一步巩固、扩大和完善省部合作机制,落实省部合作协议,争取更多项目支持。二是以“十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紧建设恩施至利川、武英、武荆、随岳等高速公路,力争建成或基本建成高速公路500公里。抓好武广、宜万等铁路续建,力争建成或基本建成铁路482公里。开工建设宜昌至巴东、武汉天河机场三期、麻竹高速公路大悟至随州段等高速公路,重庆至利川、十堰至宜昌铁路,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抓好汉川电厂三期、西塞山电厂二期等能源重点项目建设,新增发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强力推进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青山循环经济示范区、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咸宁核电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协调月”活动,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按照“非禁则入、有需则让”的原则,大力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我省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四是加大投资项目的督办检查力度,提高投资效益。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开工时限、实施进度、效果标准、督办检查、奖惩兑现的责任落实机制,采取地方政府和省有关主管部门“双督办”的办法,明确责任主体,逐项督办落实,定期组织开展项目开工建设情况检查清理活动,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投资早见效、早收益。 (二)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结合湖北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一是多渠道增加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收入。落实中央关于提高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即期消费。二是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健身、商业保险等新兴消费热点,激活住房、汽车等传统消费。三是大力促进农村消费。抓好三级现代农村流通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每个农业比重较大的县(市)有一个较具规模的产地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个县(市)城区都有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超市及配送中心,每个乡镇都有日用消费品超市和农资连锁店。开展农超对接及各类展销活动,全面推进“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工作,落实好相关补贴政策。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巩固和壮大支柱产业。以六大支柱产业倍增计划为抓手,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步伐。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加强与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衔接,尽快出台并组织实施钢铁有色、汽车、装备、船舶、石化、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东风本田扩能、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中国南车武汉基地、武钢三冷轧、武重搬迁改造、80万吨乙烯和荆门石化、武石化、新冶钢扩能改造及黄冈和咸宁晨鸣林纸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突出抓好高技术产业“千亿元工程”,做强现代通信及信息服务工程、做大生物产业工程、做优消费电子工程、培育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工程。 (三)加快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推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60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3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65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建设,加快策划实施荆南四河堤防和荆江大堤整险加固、长江中上游及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南水北调补偿、四湖流域和汉江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抓紧高产农田建设。继续加强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的规划指导和资金整合,提高投资效益,力争建设高产农田100万亩,粮食增产4亿公斤。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 (二)大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抓好黄冈、荆州、孝感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争取国家批准新建荆门、宜昌大型商品粮基地,抓好宜昌、黄冈大型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巩固和加强优质水稻、优质棉花、“双低”油菜、专用小麦、精品茶(果)园、绿色蔬菜等九大优势和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率。积极培育一批加工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产值过50亿元甚至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实施名牌战略和品牌整合战略,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绿色有机品牌和加工流通品牌。立足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壮大板块基地规模,加快形成一县一品、一区一业的大格局,积极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创建一批水产养殖大县。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三年计划,着力抓好生态家园和“惠民”工程建设。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40万户农村户用沼气问题。加快部省联动和重疫区“整县推进、综合治理”33个县(市、区)血防工作进程,免费救治4787名晚血病人。建成通乡油路850公里、通村油路12000公里。稳步推进“百镇千村”工程。尽快启动保康、五峰、丹江口、大悟、英山、通山和鹤峰等7个贫困县(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启动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有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继续开展异地搬迁扶贫,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着力解决贫困地区1万户、4万人扶贫搬迁建房问题。继续组织实施“616”工程和“1+1”对口帮扶行动。 四、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和鄂西生态圈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等6个千亿元行业。一是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落实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地价格并轨。二是加快推进65个物流、旅游、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园区(集聚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武汉市王家墩商务区建设,在市(州)选择20个左右的10亿元工程、县(市、区)选择100个左右的亿元工程重点推进。四是开展服务业示范试点工作,争取武汉市江汉区列入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选择5个服务业优势明显的城区或园区开展省级现代服务业试点示范建设。五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外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大力打造武汉软件服务基地。六是积极策划建设武汉总部经济区,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继续推进省部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好已签省部共建协议的项目对接和落实工作,加快推进未定协议的衔接沟通,力争全面启动合作机制。抓紧细化具体实施方案和专项改革方案,组织实施相关专项规划、配套支持政策、重点工作方案、改革行动计划和重大项目清单,加快推进产业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城际铁路、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等一体化进程。以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武汉临空经济区、武汉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示范区,完成重大项目年度建设任务。 (二)大力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按照总体规划要求,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抓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加快建设武当山至神农架生态旅游公路、十堰至房县高速公路、十堰至宜昌铁路、神农架机场等项目。 (三)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尽快启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加大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沿江港口和航道建设,整合岸线资源,重点建设武汉华中航运中心、武汉新港、宜昌三峡物流中心,打造长江中游水运枢纽。加快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大力发展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带、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带、精品旅游带。加大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力度,建设沿江生态城市带。 (四)着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坚持“一主三化”、扩权强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园区经济,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县级城区建设,积极引导小城镇走产业兴镇的路子,努力开拓符合国情省情的城镇化新途径。五是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抓住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以打造资本技术密集区、新兴产业集聚地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为目标,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开发区集中,着眼于延伸主导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形成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园区。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鼓励引导外资、民间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缓解开发区用地紧张矛盾,全省土地利用计划除满足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外,重点用于开发区建设。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坚定不移地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同时,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推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全面启动“普九”债务化解工作,科学制定化债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是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执行力,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缩小投资审批范围,下放审批权限,规范审核程序。四是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在武汉城市圈内推动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五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 (二)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优化出口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加强出口品牌建设。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不论大中小、不论内外资、不论所有制,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生态环保要求,都要积极引进。要抓住当前沿海地区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转移的大好时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努力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提高招商成效,加强对签约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资金尽快到位、项目尽快落地、产能尽快形成。三是拓展利用外资途径。支持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稳妥地承接外资并购;鼓励外资通过政府特许经营、租赁、股权转让等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积极推进省内企业在海外上市;加强与国外有实力的基金合作。四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到境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的通知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www.hubei.gov.cn2009年04月29日来源: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 七、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一)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坚决落实省政府“两停止、两不准”的措施,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环评审批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进一步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 (二)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小炼铁、小炼钢、小印染、小铁合金、小黄磷、小煤矿等“九小”关停并转专项治理力度。 (三)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大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继续抓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重点流域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加大现役大型燃煤火电机组烟气脱硫改造力度,确保列入国家火电烟气脱硫责任书内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按期投入运行。继续实施“百家企业节能工程”,深入开展钢铁、有色、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编制化工、建材和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专项规划。研究鼓励废物“零排放”政策,建立省级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深入推进我省列入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国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五是扎实做好“两库、两江、两湖”等重点区域、流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是继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实施122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2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工程,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集中投资重点推进2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工作。 (二)是加强公共医疗卫生。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支持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加快推进9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大投入,重点支持省中医院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3个地市级重点中医院、26个县级卫生医疗机构、6个麻风病院基础设施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93个县(市、区)配置计生流动服务车,加快部分县级和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点建设。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旅游业。继续实施“百镇千村”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支持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3500个,抓好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对旅游项目建设的服务、指导、规范、规划,全面完成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建设。 (四)是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扎实开展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按中央规定为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农村低保30万人。探索建立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00万平方米,通过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解决10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逐步改造农村危房。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培训、再培训农村劳动力80万人,新增转移和返乡人员再就业80万人;着力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计划,扶持5万名城乡劳动者和回归创业人员创业,带动就业20万人左右。 九、加强经济运行调节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密切跟踪、深入研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吃透文件精神,理解政策内涵,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充分用足用活,形成政策合力。同时,继续跟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动态变化,超前研究,早作准备,掌握主动,抢占先机。 (二)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在目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要密切关注世界金融危机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全省经济运行状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省的影响,主动适应,顺势而为,努力在宏观政策变化中捕捉新的发展机遇。 (三)加强生产调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要生产要素、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波动大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运行监控;进一步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及时协调煤电运可能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确保电力和重要物资及时供应。 (四)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争取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拓宽项目建设和企业融资渠道。 附件:2009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