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假币偷换成真币行为之定性

【摘要】

   一、案情介绍

    被告人王某某称,在老家卖棉花时收取了伍仟元的假币,其不甘心受到如此大的经济损失,便找到同村的王某甲、郭某某母子两人,预谋借卖大米之机趁人不备用假币换取真币。

    2008年5月6日16时许,被告人郭某驾车载乘被告人王某某、王某甲从天津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某住宅小区。被告人王某某、王某甲在将被害人张某某(男,72岁)所购买的大米送到该小区家中时,被告人王某甲用身体作掩护,被告人王某某利用收取米钱之机,以张某某的真人民币有问题,要求更换一张人民币的方式,连续骗取张某某现金人民币1000元。期间,被告人王某某又趁张某某不备,抢走了张某某装钱的信封后逃离现场,信封内有人民币8000元。后三被告人将赃款平分。案发后三被告人亲属已经退赔全部赃款。`

    2008年5月12日,被告人王某某、王某甲、郭某某再次到北京欲借卖米之机,用假币换取真币时,被民警查获。当场从王某某身上起获假人民币4300元。现已被收缴。

    二、审理结果

    法院审理后认定被告人王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钱款,数额较大;且趁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并明知是假币而非法持有,数额较大,其行为分别已构成盗窃罪、抢夺罪、持有假币罪,应对其所犯盗窃罪、抢夺罪、持有假币罪依法予以并罚,其中对其所犯抢夺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项、第二条第(一)项、第四条的规定,应认定为其他严重情节; 被告人王某甲、郭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钱款,数额较大,其行为均已构成盗窃罪,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王某甲犯抢夺罪不成立。被告人王某某在共同犯罪中,首先提出犯意,又是主要实施者,系主犯,应当按照其参与的全部犯罪予以处罚; 被告人王某甲、郭某某在本案中系从犯,依法应当从轻处罚。故判决:被告人王某某犯抢夺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犯持有假币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决定执行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四千元。被告人王某甲、郭某某犯盗窃罪,各判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

    三、分析意见

    对于三被告人来京假币换成真币的行为,实践中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构成盗窃罪,另一种认为构成诈骗罪,庭审中辩护人也认为该行为构成诈骗罪。

   (一)本案争议的焦点:被告人以假换真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还是诈骗罪。

    在本案中,王某某辩称事先没有预谋以假币换取真币;王某某否认参与抢夺;王某某的辩护人认为王家芳系初犯,主观上没有抢夺的故意,客观上没有实施抢夺的行为;其主观上只有以假币换真币的故意,没有盗窃的故意,因此,其行为不构成盗窃罪,应认定为诈骗行为。对此,笔者认为,被告人王某某、王某甲在房间内以假换真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理由是: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其基本构造是: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受骗者)产生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者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盗窃罪是趁被害人不知情,采取秘密的手段取得前款,当事人并不是自愿交出钱财,而是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在本案中,房间内的二被告人,一人打掩护,一人以假换真,表面看,虚构了卖大米的事实骗取了被害人的钱财,符合上述有关诈骗罪的基本构造。实际上,二被告人实施的是一种骗偷兼有的“调包”行为,其欺骗行为只是为秘密窃取做掩护,第二被告人王某甲掩护下第一被告人的秘密调换行为,才是犯罪得逞的最关键因素。受害人张某某虽是主动交出钱款,但其是为了付款,并不是相信当事人的虚构的卖大米这个事实,而是一直认为在为自己买大米的行为付账。故依据犯罪得逞的决定因素确定案件性质的原理,被告人的行为应定为盗窃罪,而不是诈骗。

   (二)被告人王某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抢夺罪的共犯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定罪的关键点是趁人不备,突然劫取。本案被告人王某某在调换钱款过程中,临时起意,突然夺取被害人张某某(72岁老人)装钱信封而后逃跑的行为构成抢夺罪应无异议,且其这一行为的抢夺对象为老年人(72岁),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项、第二条第(一)项、第四条的规定,属于“其他严重情节”,其量刑上档,应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间处罚。

    笔者认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王某甲犯抢夺罪不能成立,理由如下:王某甲没有实施抢夺的行为;且其主观上没有和王家仿共谋抢夺的故意。王家仿的抢夺行为完全是见到老头拿出很多钱后的临时起意。被告人王家仿当时虽在现场,但她主要是为被告人王家仿的盗窃行为打掩护,并没有抢夺的故意,公诉机关认为王某甲有概括的犯罪故意,又在现场,事后又参与分赃,所以构成抢夺罪共犯的意见不能成立。

   (三)被告人郭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在本案中,还有一个问题,即第三被告人郭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根据共同犯罪的原理,所谓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就要求共同犯罪被告人之间首先要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至于犯罪中的分工可以有所不同,对于共同犯意外的犯罪行为,不知情者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郭某某在本案中的行为主要包括,参与了事前的预谋,开车搭载一二被告来到犯罪地点,犯罪后参与了分赃三点,至于直接的犯罪现场其并未到达。

    因此,郭某某和第一二被告人有共同实施假钱换真钱的犯罪故意,只是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交通工具并搭载其余二被告人来到犯罪现场,其行为是盗窃犯罪得逞的一个环节,且其后参与了分赃。故其行为构成盗窃的共犯,但为从犯,应从轻处罚。

第1页  共1页

来源:北京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