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丽水刑事辩护律师 明知故意证据标准 “明知”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行为事实本身、可能造成的危害、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关系的认识。 认定明知,不能仅凭被告人的口供,应当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予以分析。一般而言,对于“明知”的认定,应当通过对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情况的审查,实施侵害行为的时机、目标选择,对危害后果的处置等加以综合确认。在运用证据种类方面,主要通过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相关证人证言、能够反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意图的书证,以及现场勘验检查笔录、鉴定意见中反映案件客观清况的证据加以证明。 实践中,对于常见的自然犯和法定犯,犯罪主观方面一般比较易于认定。这种认识是一般人所具有的常理性认识,即属于“知道”或者”应当知清”范畴,一般只要具有违法性认识即可。对于特定案件,需要特定的违法牲认识。但是随着有组织犯罪和跨国犯罪的发展,犯罪分工越来趟细,行为人反侦查能力增强,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趋向于客观标准,即 “推定明知”。“推定明知” 一般采用列举的方式加以规定。 如何 “推定明知”,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供实践中借鉴。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向题的解释》 第一条规定,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的“明知”,应当结合被告人的认知能力,接触他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情况,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种类、数额,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转换、转移方式以及被告人的供述等主、客观因素进行认定。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明知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但有证据证明确实不知道的除外: 1,知道他人从事犯罪活动,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 2,没有正当理由,通过非法途径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 3.没有正当理由,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财物的; 4.没有正当理由,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收取明显局于市场的“手续费”的; 5.没有正当理由,协助他人将巨额现金散存于多个银行账户或者在不同银行账户之间频繁划转的; 6.协助近亲属或者其他关系密切的人转换或者转移与其职业或者财产状况明显不符的财物的; 7.其他可以认定行为人明知的情形。 被告人将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的某一上游犯罪的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误认为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的上游犯罪范围内的其他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不影响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的 “明知” 的认定。 相关文章: 1、刑事律师应当熟悉掌握公诉证据应用标准规范(一) 2、刑事律师应当熟悉掌握公诉证据应用标准规范(二) 3、刑事律师应当熟悉掌握公诉证据应用标准规范(三) 4、 来源:丽水专业刑事律师 回到刑事证据及鉴定 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