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湖北省其他机构  
【发文字号】 字号
【发布日期】 2006-05-09
【实施日期】 2006-05-09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

  《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五月九日

 

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随州市委一届九次全会原则通过的《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主要目标和措施》,制定《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宏观背景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增长质量高于、经济效益好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刚诞生的地级随州市迅速迈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全面或超额完成。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93.1亿元,年均增长10.9%,人均生产总值7680元,年均增长10.7%。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十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粮棉油生产基本稳定,2005年粮食总产达到128万吨,比2000年增长1.1%,棉花总产1.06万吨,下降7.8%,油料总产6.07万吨,增长20.2%;特色种植业规模扩大,食用菌、特色蔬菜、优质水果、优质茶叶产量持续增长;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比“九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突破6000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5.03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效益不断提高,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九五”末的33.1%提高到36.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95.6%提高到170%。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6%。商品批发和零售业持续增长,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相继涌现,餐饮服务、金融保险和旅游业稳步发展,信息服务和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9亿元,年均增长10.3%;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9.29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2.6%,一般预算收入4.25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4.0%。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2.3:37.7:30.0调整为27.0:41.8:31.2。

  2、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始终把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培植发展后劲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全力抓招商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94倍,年均增长20.4%,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重点项目,发展环境有较大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西安南京铁路与汉丹铁路联络线和孝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武汉至安康铁路增建二线工程、京广线信阳至广水陈家河段和随岳高速公路全线开工,316、312国道随州段、省道干线路网改造、通乡公路等一批项目顺利建成,五年累计建设和改造公路1374.6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72公里,建成通村公路700公里。投资7.37亿元对城乡电网进行建设和改造,供电网络逐步完善,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明显提高,用电普及率达到99.9%,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通信基站由2000年的45个增加到923个,基站覆盖率由30%提高到99%;固定电话用户由14万户增加到27.5万户,移动电话(含小灵通)用户由3万户增加到43.2万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投资2.5亿元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黑花飞灌区配套改造和高产农田建设等项目,农业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形象明显改善。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新区建设有序推进,相继实施了随州城区垃圾处理场扩建、内河污染综合治理、供水管网改造、饮用水源置换、城市天然气利用等工程,建成了一批商住小区,城市功能分区逐步明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工业项目建设取得突出进展,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4.5亿元,其中新建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114个,实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67个,促进了支柱产业加速壮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曾都新型工业基地、广水十里工业园、武大随州科技园和重点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已成为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发展提速,曾都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翻番,进入全省10强县(市、区),广水市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

  3、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改制面达到99.2%,一大批企业经过改制重组,盘活了存量,焕发了生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民营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税费改革顺利推进,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村发展活力增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事业单位改革有了良好开端,城市公用事业、国土资源管理、水利、林业和文化体制等改革迈出新步伐。坚持实施开放兴市战略,引进了一批对经济增长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发展项目,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655万美元,年均增长102%。加大外贸工作力度,出口产品多样化、出口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出口总额达到13974万美元,是2000年的8.4倍,年均增长53.1%;经济外向度由2000年的1.2%提高到5.9%。

  4、社会事业健康发展。通过撤并农村小学,实施危房改造,农村学校布局趋向合理,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明显,规模不断壮大,新建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基础教育继续巩固,全市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8%,高中入学率68%,高考升学率稳定在60%以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建成了市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大楼、传染病医院、紧急救援中心等公共卫生设施,市、区(市)、乡、村四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1亿元,五年增长12.9倍;建成省级技术开发中心2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19个,科技示范基地180多个。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以上。人口与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左右,耕地基本实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大气环境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49%。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占非农人口的比重达8.6%,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7.3%;五年累计新增就业6.63万人,6万多名下岗职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5、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3.2亿元,五年增长1.5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32元,年均增长7.7%;手机普及率达到70%以上;电脑普及率达到10%;小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6平方米,五年增加8.6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23元,年均增长6.5%;农村彩电普及率达到70%;电话普及率达到30%以上;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平方米。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发努力、开拓进取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五年积累的经验和财富,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走在全省同类城市前列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但总体形势对我们加快发展有利。

  首先,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国际大环境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未来五年,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将继续扩大,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产业将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即将结束,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以生物、信息为主的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引发新的产业革命。这些趋势和特点有利于我们抢抓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提速、城镇化步伐加快、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湖北实施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对我市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应利用国家加大对“三农”和社会事业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强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承接武汉城市圈的辐射,实现产业对接和产品配套;积极利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向内地转移的机遇,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借势借力发展。

  第三,便利的交通、逐步提升的区位优势及近年来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所积累的潜能,将为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随着汉十和随岳高速公路、西安至南京铁路及其与汉丹铁路联络线、武汉至安康铁路增建二线等重大项目的建成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使我市招商引资及加快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将逐步凸显。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仍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较小,财政调控能力较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仍较突出。还面临着能源和土地供应趋紧、水资源短缺、资金和技术瓶颈制约、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抢抓机遇,努力工作,加快发展,奋力实现既定目标。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以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同类城市前列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财政实力为重点,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随州。经过五年努力,初步把随州建设成为鄂北区域经济中心、湖北新兴现代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新型旅游城市,全面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局面。其基本原则是:

  三、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一五”时期,继续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兴市”战略。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平台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开放式和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风机制造和新材料六大产业板块,力争培育3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强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力争每年建成3至5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工业项目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到“十一五”末,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