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雅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雅府发〔2006〕16号
【发布日期】 2006-05-12
【实施日期】 2006-05-12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雅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2006年2月25日雅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六年五月十二日
 

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月25日雅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目 录
序言………………………………………………………………3
一、“十一五”规划的背景……………………………………3
(一)雅安“十五”时期取得巨大成就…………………4
(二)雅安“十一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6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6
(一)指导思想……………………………………………7
(二)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7
(三)总体目标……………………………………………9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12
(一)全面完成十二万移民的搬迁安置工作……………12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4
(三)继续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18
(四)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21
(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就业空间………25
(六)加快城镇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27
(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
态环境建设…………………………………………29
(八)坚持科教兴雅,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
卫生、体育、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32
(九)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雅安……………………37
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奋力实现规划目标………………41
(一)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41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42
(三)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43
(四)建章立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43
附件名词解释…………………………………………………46
序 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雅安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2006--2010年,是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雅安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密切联系雅安发展和改革的实际,科学总结“十五”时期的成绩和经验,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主动迎接新挑战,加快和谐雅安和高水平小康雅安建设,实现雅安发展新跨越。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雅安市委关于制定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编制《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阐述了雅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描绘了宏伟蓝图,是未来五年全市人民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雅安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规划的背景
  (一)雅安“十五”时期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建设高水平小康雅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2005年达到126.46亿元(当年价格),人均生产总值为8211元。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4.1∶47.9∶28调整到22.4∶45∶3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99.4亿元,为“九五”累计的2.73倍,年均增长达22.3%,五年投资率均保持在45%以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61元,比2000年增加27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29元,增加920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01.2亿元,比2000年增加50.12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①分别下降至42.29%、50.8%。
  “十五”期间,完成天保工程造林2.17万公顷、飞播造林1.02万公顷,封山育林4.09万公顷、退耕还林5.06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6.28平方公里、改造坡耕地30.44万亩。全市空气和水质分别达到国家Ⅱ级和Ⅲ类标准,城市饮用水稳定在Ⅱ类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7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左右。
  通过整合雅茶资源、成功举办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和承办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雅安知名度大幅度提升。成都的后花园、浪漫雅安、生态雅安已初步形成,已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以上这些成绩和进步都为“十一五”时期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雅安“十一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经济处于快速增长周期、国际贸易规模加速扩大、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科技进步重心向发达国家倾斜、国际贸易摩擦有增无减等国际环境因素,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国家实施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实施能源安全战略和城市功能的转型,“十五”以来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生产能力等诸多方面表明,“十一五”期间,全国全省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相对优越的区位优势,较好的资源禀赋,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产业发展潜力,以及水电、交通等重大优势项目,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潜力等,是雅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特优条件。
  我们也应看到:依托资源禀赋的粗放增长方式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城市、交通、旅游、工业等基础设施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资金和人才的短缺使经济增长活力不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造成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雅安的进程缓慢,依然突出的就业问题使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制约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缓慢,这些,是雅安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不利条件。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总体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坚持工业富市、水电强市、旅游兴市、开放活市、依法治市、和谐立市,深入实施“11421”发展战略②,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全面构建水电、机械制造、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四大产业平台,全力打造“生态雅安、水电雅安、浪漫雅安、和谐雅安”,把雅安建设成生态环境优良、发展条件优越、人居环境优美的川西明珠城市。
  (二)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1、战略定位
  (1)功能定位
  生态雅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雅安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推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资本,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倾力打造生态雅安是“十一五”乃至今后长期发展的基本战略。
  水电雅安——雅安是水能资源的富集地区,“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快电源点开发,大力发展矿产资源深加工及高附加值的载能工业等电力相关产业,加快水电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把雅安建设成四川乃至全国的重要水电基地。
  浪漫雅安——以“精、美、特、新”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特色,深入挖掘以茶文化、熊猫文化、汉代文化、红军文化、三雅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内涵,营造城市的浪漫氛围,打造浪漫雅安。
  (2)区域定位
  雅安地理位置特殊,与成都、攀西地区有较强的经济文化联系,一方面应积极争取攀西经济区的优惠扶持政策,同时更应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并接受其辐射,承接相关产业的外溢和转移。
  2、发展思路
  一是强化基础。以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千亿元通畅工程”③建设为重点,大力构建区域性交通网络,建成“川西公路交通枢纽”。以水电开发为重点,加快高等级大容量电网建设步伐,增大雅安电网与大网的电力交换容量,确保富余电力外送,提高电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二是扩张产业。以“两极增长、四轮驱动”为重点,培育和扩张“四大产业平台”,发展壮大产业集群④,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
  三是保护生态。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水电矿山迹地生态恢复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⑤,构建生态产业链,逐步形成以生态为支撑的经济体系。
  四是优化布局。以雅安市区为中心,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点,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雨城、名山为发展前沿,荥经、汉源、石棉和天全、芦山、宝兴为两翼,主动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辐射三州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三线两翼”Y字型总体空间布局。
  五是协调发展。把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雅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为重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社会的总体保障和福利水平,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全面进步。
  (三)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市委提出“将雅安建成全省水电经济强市、生态旅游强市、绿色食品大市和川西明珠城市”的奋斗目标,今后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0年经济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长8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00美元以上;到2020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3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提前3年实现国家提出的经济总量翻3番和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目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⑥年均降低4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目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6亿元,年均增长13%(按2005年价格计算,下同)。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6亿元,年均增长5%;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24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年均增长18%;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6亿元,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13亿元,年均增长15%。
  结构调整目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从2005年的22.4∶45∶32.6调整到2010年的15∶53∶32,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35%以上。
  生态建设目标:2010年森林覆盖率保持50%以上,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Ⅱ级标准,出境断面水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城镇污水、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85%。农村点、面源污染控制在较低水平。
  社会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计划生育率稳定在8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城镇和农民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目标: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250元,年均增长5.5%。城镇就业率、人均道路、公共绿地面积、居住面积和广播电视覆盖率、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和结构进一步改善,用于旅游、保健、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