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济政发〔2006〕2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济南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OO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济南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 一、“十五”成就与发展形势 (一)“十五”信息化发展回顾。 1.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信息产业以年均22%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08.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8倍;增加值118.9亿元,增长1.6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3%,比“九五”末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43.6亿元,软件产业95.3亿元,信息服务业169.3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3倍、7.9倍和4.2倍。规模以上企业223家,比“九五”末增加56.7%,其中过亿元企业12家,过10亿元企业3家,过百亿元企业1家。全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18.06万元/人,是全市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4倍。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软件产业年均增速35%,独立软件规模与实力居全省首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6位,齐鲁软件园建设规模居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之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了以计算机/服务器、通信网络设备、数字家电和半导体元器件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优势产品,浪潮服务器连续10年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第一。 2.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高速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固定电话升至8位,无线市话网、800M数字集群专网、CDMA网、数字电视系统建成开通。建成并依托市公用信息平台搭建了各领域业务系统,整合各领域信息资源并开展了多种信息服务,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公共支撑环境。2005年,全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4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4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24%,城市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53台/百户,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3倍、3.1倍、8.8倍和1.7倍。 3.以电子政务为重点的各领域信息化取得明显实效。75%的市直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电子公文传输系统覆盖所有县市区和部门,“金税”、“金财”、“金盾”等“十二金”工程不断完善,政府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围绕政府机制体制改革实施的跨部门政务协同工程成效显著,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20个部门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为社会综合治税提供了数据支撑;行政审批信息化工程以网络为支撑实现“一厅式”并联审批服务,项目审批周期平均缩短三分之一;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全市资金统一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有力保障了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信息技术在教育、科技、文化、交通、公用事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药品集中采购电子商务平台、“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物价监测信息系统、章丘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信息化工程在各自领域成为全国或省内的示范项目,有力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4.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初步成果。工业领域实施了以电子商务为发展方向的企业信息化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4个环节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以客户关系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初步形成。培育的全市20家示范企业发挥引导带动作用,3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19家被列入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点企业,济钢、重汽等企业成为省级示范企业。农业领域实施了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开发了6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和实用价值的农业数据库,建成山东金农信息网、中国农业书店网等100多个农业类网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实现村村覆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以及水利、林业、气象等领域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商贸流通领域实施了国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项目,实现200多家家电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创造了供需链竞争的新优势,电子数据交换、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技术在大型超市和商贸企业得到普遍应用,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制定了《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规定》、《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规章。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普及,驻济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在校生达3万余人,全市15200人次取得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2万多名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通过了电子政务培训考核,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新窗口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通过“十五”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市信息化在信息网络、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对照国内信息化先进城市,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规模膨胀速度慢,本地化产品配套能力差;二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三是信息化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级信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信息化人才使用的综合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四是信息产业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亟待提高,政府引导和配套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产业规模投入尚未形成;五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重复投资、分散建设现象仍然存在。 (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1.从国际形势看,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进一场深刻的全球性产业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历史高度。以计算机、微电子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使社会经济结构、人类劳动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目前,国际信息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调整布局,将在信息技术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步入下一轮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市作为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加快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从国内形势看,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是党在新时期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决策。“十五”以来,党中央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将推动信息化建设在“十五”发展基础上,实现从战术地位到战略地位、从局部推进到整体推进、从技术驱动到业务驱动、从重网络建设到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等五个转变。虽然,我市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但如何适应这五个转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 3.从区域发展形势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化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及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信息(知识)的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力已成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十五”期间,国内和省内许多城市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的战略举措,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市是全省的网络枢纽和信息中心,要适应区域合作和竞争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融入区域经济的主流体系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增强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的作用。 4.从我市发展形势看,“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结构转型等诸多繁重任务。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必须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