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海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政发〔2006〕24号 市辖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北海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六月一日 北海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 前 言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现代化建设和工业立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充分认识北海科技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订并组织实施北海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部署科技发展重点工作,对于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全市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是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要求,按照国家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广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启动“北海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规划期为:2006至2010年。本规划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北海市科技发展工作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制定的目的在于研究“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现状,分析“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全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重点任务,规划布局。结合目标、任务提出重大科技专项选项,制定相关措施推进规划的实施,从而提高科学技术服务经济建设的效率和水平。 一、北海市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基本评价 < (一)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以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创新环境为突破口,努力完成各项指标和任务,为“十一五”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五”期间,全市共有498个项目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其中列入自治区级106项,国家级计划32项,争取国家、自治区科技资金2621万元;市本级累计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496.9万元,呈逐年增加态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9400人,其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分别达到 1:6.3:8.5,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285人。 工业科技方面 海洋生物工程、生物制药、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新产品产值率逐年提高,2005年达到33%。高新技术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已拥有银河、北生、国发公司等29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49种,市级工业科技企业107家,从业人员发展到11000多人,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8家,其中:有银河、北生和国发等3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银河高科技和北生药业公司等两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此外,新未来、北辰基业、深蓝科技、凯运药业、攀钢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正在形成。北海高新区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孵化体系。建立了北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综合孵化基地、高新区科技创业中心、北生生物制药科技园孵化基地、银河软件科技园孵化基地、国发海洋生物科技园等5个企业孵化器。高新区试验分析测试中心、海洋生物及生物制药试验中试及成果转化基地等已初步建成。 农业科技方面 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63项,累计培育、引进、推广应用面在千亩万头以上的农业种植养殖新品种60个,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40多项,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75%;全市建设科技示范村60个,科技示范户1000户;认定农业科技企业87家;建立了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 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方面 全市已建立了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建成市、县(区)、镇(乡)、村的科技信息网络体系,经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2家,全市27个乡镇中,已建成乡镇信息网站24个,村级示范点4个,信息示范户10个,建设乡镇电子信息馆电子显示屏6个,有农村信息员50多名,农村信息发布墙26个。建立常设技术市场1个,已建立技物结合的实用技术配送组织4个。全市登记科技成果190项,获市、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39项。全市累计申请专利234件,授权185件,在自治区14个市排第6位。 (二)发展特点 1.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形成四大特色主导产业群,呈现发展良好态势。 我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紧紧把握高新技术发展方向,高起点、高效益发展科技产业,有效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形成了以银河公司为龙头,银湾、恒基伟业、新未来、北辰基业等17家企业组成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以北生药业公司为龙头,集琦方舟、凯运药业、阳光药业等15家企业组成的生物制药产业群;以国发公司为龙头,东方创美、味莱鲜、蓝海洋等26家企业组成的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群;以攀钢、攀龙、启利、宏泉等10家企业组成的新材料产业群。这四大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北海经济的支柱产业,提升了竞争力,提高了工业经济质量。 2.孵化器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技创业环境明显改善。 营造科技创业的良好生长环境,努力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全新的模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孵化体系。一是孵化面积不断扩大。建成了综合孵化基地、高新区科技创业中心、北生生物制药科技园孵化基地、银河软件科技园孵化基地、国发海洋生物科技园等5个企业孵化器,累计孵化面积2.4万平方米,孵化企业60家。其中,孵化毕业后形成规模生产的企业7家。许多企业经过孵化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探索一种全新的孵化模式。北海高新区致力于打造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四大要素平台,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三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完善了信息服务、建设了科技信息网等构成的孵化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北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孵化服务。四是孵化功能逐步完善。创建了科技创业中心,企业孵化基地,建立了实验中试基地。形成孵化器内外的互动,形成设备资源以及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依托国家、省、市级科技孵化器,与高校院所联手,开展了“百名博士北海创业行动”。 3.科技服务“三农”,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通过实施国家和市级星火科技富民工程,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实施农业科技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海洋水产、畜牧、亚热带经济作物及水果、农产品出口加工等农业主导产业和珍珠、金花茶等特色产业,无公害瓜果蔬菜设施栽培技术等一批农业高科技项目获得成功,开始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二是依托国内知名的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民营企业,建成了金品、田野等一批农业高科技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三是科技兴海示范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依托湛江海洋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所等技术力量,促进了海洋水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四是组织农民科技培训,推广实用新技术,增强农民致富能力。 4.积极开展各类社会科普活动。 全市各县(区)、乡(镇)、有关部门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大行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下乡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大力推进科普示范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建设,通过科技表彰、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等活动,推动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工作在全市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使市民的科技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发展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北海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开发,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北海形成东西夹击的态势,北海将面临“双重”竞争压力。北海从总体上讲,工业基础薄弱,北海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形势十分紧迫,如产业技术和企业技术装备落后,配套能力不强,外向度低,生产综合成本高,产业链短,产业集群化和集约化程度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还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的企业少,知名品牌不多,企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偏弱,一些传统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使工业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偏低,严重制约北海经济的发展。 2.科技投入不足。 市财政对科技投入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的“瓶颈”。 我市对科技的投入,尽管财政安排经费逐年增加,但增长总量和比重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即使与区内的南宁、柳州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企业科技投入也达不到技术创新的需要,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品还比较缺乏。 3.高科技、实用型科技人才紧缺。 科技人才已成为未来发展竞争的焦点,争夺越来越激烈。我市科技人才总量及结构与科技发展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缺乏创新创业的环境,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紧缺,面临着急需引进人才和防止人才外流的双重压力。制约了高新技术引进、吸收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