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2006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通知 泸市府办发〔2006〕1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泸州市2006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六月五日 泸州市2006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为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制订本预案。 一、2006年全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一)致灾因素分析。通过对多年来地质灾害资料的分析,我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致灾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等;人为因素包括采矿、削坡、加载、振动等。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除受制于自然因素外,与人为因素也密切相关,往往是人为因素与地质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泸州市地形地貌包括山地、丘陵等类型。山地区分布于长江以南古蔺县、叙永县南部和合江、纳溪部分地区,地面切割破碎,地形陡峭,多发育滑坡、崩塌灾害;丘陵区主要分布在纳溪区、合江县以北的地区,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间。切割深度一般在20-50米之间,地质灾害以小型滑坡、崩塌为主。 (2)地层岩性。泸州市境内出露最老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最新地层为第四系河漫滩,其中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松散堆积物等。碳酸盐岩类地层主要分布在叙永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溶隙、溶洞、落水洞、地下暗河等岩溶比较发育。由这类岩层组成的边坡一般比较高陡,崩塌较为发育,滑坡、泥石流少见。碎屑岩类地层广布全市。砂岩分布区以崩塌发育为主。泥页岩分布区则滑坡、泥石流多见。 (3)地质构造。全市地质构造总的特点是:川西构造活动频繁,地壳抬升运动强烈,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层破碎;川西南地区以升降振荡运动为主,但总趋势仍处上升过程,因构造及风化作用影响,地层亦破碎;盆地及盆周山地区地壳相对平稳,断裂不发育,地层破碎性相对较低。 (4)其它。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植被分布、地震等。这些因素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有诱发或加速地质灾害发生的作用。 2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采矿、削坡、爆破、加载等。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多,不同的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也不相同,如石灰石矿、页岩矿露天开采引发滑坡、崩塌灾害,硐室采煤、硫等主要引发地面塌陷、地下水疏干灾害,同时矿山的尾矿和弃碴顺沟乱堆乱放引发泥石流灾害。削坡包括公路建设削坡、修房削坡、水利工程建设削坡等,削坡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灾害,不合理的削坡导致自然斜坡抗滑力降低,同时一些削坡过程中的放炮振动使坡体结构发生变化,岩体结构更加疏松,从而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修房、工程建设的加载作用对一些原本处于临界滑动状态的坡体下滑力增大,导致斜坡失稳下滑。 3主要诱发因素。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为降雨。泸州处于中国西南部多雨地区,每年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绝大部分,据多年统计资料,全市每年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造成的损失一般占全年的70%-80%。 全市地质灾害除一些小型崩塌、采空塌陷及与采矿、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灾害发生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外,在全年各个时间段均有发生。汛期是我市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和易发期。当连续降雨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雨量在150毫米以上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将大量发生,各类地质灾害明显增多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些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表明我省地质灾害发育主要受暴雨分布情况的影响和控制,特别受区域性降雨影响,如去年7月7日晚的暴雨,整个泸州城区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分析。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2005年灾害性天气可能增多,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四川省气象局预测:2005年汛期盆地东北部、西南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