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重庆市  
【发文字号】 渝办发〔2006〕124号
【发布日期】 2006-06-05
【实施日期】 2006-06-05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六月五日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序 言
  质量技术监督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行政监管和技术保障工作。《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为依据,结合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思路,总结“十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和自身发展规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提出了今后五年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并制定了保障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  一、“十五”期间质监工作和事业发展回顾
  (一)“十五”期间,全市质监工作为重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下,我市质监工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质监系统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历史机遇,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高,质监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为重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  1.加强质量宏观指导,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对提高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发挥了促进作用。
  “十五”期间,全市质量工作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开展“质量兴市(区县)”活动,帮助重点企业推行科学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全市质量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促进了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全市累计有9个区县开展“质量兴区县”活动,其中铜梁县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全国质量兴市活动先进市县”。全市累计有433家企业获得重庆市质量效益型企业称号。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和降低不良品损失的活动取得明显效益。575家企业的降废减损活动,创直接经济效益10.03亿元;全市群众性QC小组创直接经济效益15.53亿元。我市已有12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共确认了760个重庆名牌产品,有效期内名牌产品209个。据初步统计,拥有名牌产品的工业企业对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2.24%和56.32%;名牌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提升我市企业竞争力和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2.加大质量监督和打假力度,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了打假治劣主力军作用。
  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质量问题,以实施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产品为重点,加大了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社会关注热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坚持结合节假日、季节性和不同消费群体等产品特点实施专项监督检查。我市产品质量监督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产品质量监督生产、经销企业从“九五”的11.7万批次扩大到21.31万批次,扩大了82.13个百分点。产品质量稳中有升,“十五”期间产品抽查合格率5年平均达76.86%,与“九五”同期比上升了2.02个百分点。“十五”全系统查获假冒伪劣标值4.12亿元,比“九五”同期的1.66亿元增加了2.5倍,占全市查获假冒伪劣标值总额的47%。2003年,我局投入近千万元资金新建了覆盖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市)的“12365”投诉、举报中心,处理了大量的产品质量投诉,使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十五”期末,我市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质量素质不断增强。
  3.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保护作用。
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推行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为560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颁发了食品生产许可证628张。加大了食品质量监督和打假力度,共查获假冒伪劣食品标值1106.37万元。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方面。开展了锅炉、压力容器、气瓶普查验收及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普查登记工作,普查率达到100%,准确率达到95%,隐患治理率达到85%。对全市140多万台特种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等7个环节依法监察。开展了液化石油气瓶充装站、工业气瓶充装站、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土锅炉”安全专项整治。重大节日前开展安全大检查已经制度化;初步建成特种设备动态管理系统,把特种设备的监察网络建在了乡镇街道,建立了特种设备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强制检验制度、执法检查制度、事故处理制度、安全监察责任制度、安全状况公布制度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制度。
 4.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基础,在保证经济运行、科技进步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技术先导性作用。
 标准化方面。“十五”期间,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全部完成了消灭无标生产工作,全市工业产品采标累计达1300余项,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达45%,完成企业标准备案10000余个,组织制定并发布重庆市地方标准190项。加快了农业标准制定和推广速度,制定市级农业地方标准170项,累计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1个,市(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在全国名列前茅。忠县施格兰柑桔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亚太地区居领先地位。进一步提高了标准信息服务水平,现有的标准文献馆藏从“九五”时期的13万册增长到现在的20余万册,奠定了标准信息服务的良好基础。
  计量方面。“十五”期间,全市计量器具检测量达145万台件/年,其中强检计量器具104万台件/年,检测收入达2850万元/年,比“九五”期间增长了60%。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强检率达到100%,企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器的送检率达到100%,强检工作计量器具受检率提高到9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0%;对加油机、出租汽车计价器、电话计费器等计量器具的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农贸市场的衡器受检率、公平秤受检率、公平秤设置率、生产经销杆秤监督检查率均达到100%。帮助和促进重庆计量生产企业创下了煤气表产量、智能表科技含量、压力变送器产量和市场占有率、CNG燃气加气机市场占有率、眼镜计量检测设备—焦度计市场占有率5个全国第一。帮助350家企业建立并完善了计量管理体系,我市有6种计量器具产品在科技含量、生产规模方面居全国第一,巩固了重庆作为全国仪表基地的地位。
  认证认可方面。“十五”期间,我市已有81家技术机构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双认证,192家技术机构通过省级计量认证,认证总数量比“九五”末增加了53家。我市已有2990多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近3671种产品获得3C认证证书,居西部地区之首。加强了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和实验室能力比对工作。建立和完善了“重庆市检测技术机构认证项目数据库”和“重庆市认证认可专家库”,逐步实现了对实验室检测资源和技术专家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  (二)在服务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过程中,自身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
  机构改革初见成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质监系统的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按照政事分开和做强、做大、做优、做精的原则,理顺了全市质监系统现有的技术机构和执法机构的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全市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由124个调整为14个,人员编制由1619名(其中,全额拨款402名,差额拨款851名,自收自支366名)调整为950名,其中,全额拨款920名,自收自支30名。整合市级计量、质检、流量和主城9区技术机构组建了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整合远郊区县技术机构组建了万州、涪陵、黔江、永川、合川、江津6个计量质量检测中心。核定了行政执法专项编制420名,将区县(自治县、市)质监局事业性质行政执法机构承担的行政处罚职责,统一划归区县(自治县、市)质监局(执法大队)承担。通过职能整合、结构调整,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明显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技术检测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十五”期间,新建了国家摩托车检测中心。电磁兼容(EMC)测试系统和摩托车整车、小型通用汽(柴)油机的排放测试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器及仪表的抗霉菌实验室和蓄电池检测项目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洗涤用品、桥梁钢绞索检验、天然气大流量湿流标定装置、CNG加气机检定、激光干涉仪标准、质量比较仪标准,CNG钢瓶检测等一批服务经济的特色项目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全系统产品质量检测项目达到了70类1100项,各类社会公用计量标准700多项,计量检定已达10大门类,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各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质量检验、计量检定网络。
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11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预算内投资3550万元),改善了我市70%区县(自治县、市)质监局的办公和业务用房条件,提升了我市质监形象。全系统共有32个区县(自治县、市)局(含天城局),4个市级所的基建项目已经市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累计已竣工投入使用的有20个;正在建设的有16个。建立了质监系统局域网,实现市局与40个区县(自治县、市)局和直属单位的联网,初步实现信息、文件资料网络传输;市局机关全面实施了无纸化办公。
  二、“十一五”期间质监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关键时期,也是重庆质监事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新形势对质监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开拓质监工作的新局面。
  总体建设迎来三大新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为我市的重点产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增加了机会,也为建设一流的重庆质监体系带来了契机。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将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质监部门在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方面职能,直接关系到全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质监部门的社会影响和作用将更加突显。三是“十一五”期间,重庆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以质取胜”和名牌发展战略,为质量、计量、标准化等工作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也为创建一流质监体系提供了更广阔的服务空间。
  跨越发展具备三大新基础。一是宏观基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速度型转向效益型、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消耗型转向节约型,为质监事业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宏观基础;二是政策基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质监事业的发展,把质监工作纳入各级发展规划中,并在财政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了倾斜和支持,为质监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三是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直辖8年来,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市政府支持下,质监系统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逐步增强,必将为全市质监事业加快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  事业拓展增添三大新动力。一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转变和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发展需求,为质监工作向贴近民生、服务人民转型增添了新的社会需求;二是重庆加快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质量振兴,为质监系统工作领域的拓展和技术机构的升级,增添了创新动力;三是在深化体制改革中,政府加快转型,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