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重庆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渝府发〔2006〕60号
【发布日期】 2006-06-05
【实施日期】 2006-06-05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六月五日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闻出版业发展专项规划
  
 
  “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繁荣新闻出版事业,壮大新闻出版产业,努力构建和谐重庆,为后10年顺利发展,建成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本规划涵盖图书出版业、报刊业、音像电子网络出版业、印刷复制业、出版物发行业以及版权业。
  一、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我市新闻出版业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深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微观运行机制转换顺利,重塑市场主体取得进展,行业自律建设步伐加快,新闻出版整体实力、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境外资本、民营资本进入出版业,投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出版集团公司、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相继成立。电脑报整体转制为企业,顺利完成与香港TOM公司的合资。行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全市新闻出版企业资产达5000万元的共有32家,其中8家资产上亿元。
  出版事业进一步繁荣。全行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实施精品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渝版精品工程。出版了大批导向正确、内容精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出版物,《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等“十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选题出版面世,《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的情况下,进行了深度开发;出版了《赵世炎》、《唱支山歌给党听》、《儿童英汉双语课堂系列》等一批重点电子音像出版物;《重庆日报》、《改革》、《党员文摘》、《中国药房》、《微型计算机》等一批报刊获国家级大奖。高度重视挖掘本土出版资源,积极培育推出本地作家队伍。加强社会监管,开展各项专项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05年末,全市新闻出版业拥有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7454个。其中:各类出版单位186家,包括图书出版社3家、音像电子出版社7家、报纸44家、期刊132家;印刷单位3770家,包括出版物印刷企业65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381家、专项排版制版装订印刷企业145家、从事其他印刷品印刷的企业971家、复打印企业2208家;音像制作复制单位6家,包括新建可刻录光盘和只读光盘生产企业各1家;发行单位3492个,其中具有总发行权的单位2家、批发单位192家(含连锁经营、网上书店),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卖场3个,图书零售经营单位3100家,建有书刊批发市场1个,2万平方米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1家。每万人拥有图书零售网点1.63家。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市新闻出版业资产总额126.90亿元。其中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在内的出版业总资产39.44亿元,印刷业总资产62.77亿元,发行业总资产24.69亿元;完成销售收入90.28亿元;利税总额9.73亿元;2005年我市GDP为3069亿元,当年新闻出版业增加值为24.56亿元,占全市GDP的0.8%;全市新闻出版行业创造就业岗位7万个。新闻出版已经成为我市宣传文化阵地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二)制约我市新闻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1.体制性制约仍然严重。新闻出版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企业微观机制不活,报业、出版、发行三大集团体制改革远未完成;一大批国有事业单位体制僵化。
  2.产业规模总体偏小,发展水平不高,行业实现增加值仅占全国总量的0.8%,在全国位次靠后。
  3.结构不合理。一是经济结构失衡,国有出版企业经营严重依赖中小学教材教辅;渝版一般图书在全国图书市场的占有率偏低;二是企业结构失衡,印制企业多数规模小、工艺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力和效益低下;三是产业聚集度低,印装产业多数处于分散状态。民营发行业多数为小店、小摊,形成规模的企业不多。
  4.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市场秩序不规范,盗版、盗印、非法出版、无序竞争等现象依然严重,扰乱了正常出版秩序,阻碍了产业发展;中介组织缺位,诚信机制缺失,制约了市场发展。
  5.宏观管理滞后,产业政策不完善,法制建设落后。
  6.开放度较低,谋划国内外两个市场,特别是提升国内市场竞争力不够,出版物版权贸易量小。
  7.在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的开发应用方面明显落后,纸质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相互之间不能有效融合,内容资源得不到深层次开发利用。
  8.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缺乏出版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名编辑、名出版家较少。
  (三)新闻出版业面临的发展形势
  未来几年,新闻出版业处于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挑战并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新闻出版业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为新闻出版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出版生产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出版物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新闻出版业提供了强大动力。但面临的挑战也异常严峻,加入WTO使中国出版业开始直面世界传媒巨头的竞争,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各种传媒形态高度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极大冲击着传统出版形态(如图书发行量已连续5年徘徊不前),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正在日趋深入,这场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中小学教材全部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这势必对过度依赖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业产生深远影响。
  二、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出版物需求为根本目标,适应构建法治、平安、绿色、公正、活力和诚信重庆的基本要求,转变发展观念,繁荣事业和发展产业并重,创新新闻出版发展模式,提高新闻出版发展质量,增强新闻出版的公共服务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使我市新闻出版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较快发展,为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完善管理机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推进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坚持繁荣城市文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改革开放,用好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重塑市场主体,搞活微观机制,优化经济结构,整合出版资源,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项目;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进步。
  三、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重庆新闻出版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前列,基本建立起导向正确、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新闻出版体系,为后10年顺利建成长江上游新闻出版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实施“四项工程”,即出版“惠民工程”、重点出版工程、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工程、出版立体监测服务工程;建设“四个基地”,即印刷复制基地、新型传媒产业基地、版权产业保护基地、现代出版物流通集散基地。“十一五”期间,全行业总资产年递增8.06%,到2010年达到187亿元;销售收入年递增9.62%,到2010年达到143亿元。行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8%,2010年,达到56.19亿元,在全市GDP中的比例达到1.12%,实现行业增加值2010年比2005年翻一番的目标。
  到2020年的远景目标是:建成长江上游新闻出版中心。全行业总资产达到406亿元左右,销售收入达到358亿元左右,实现行业增加值199亿元左右;提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