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河北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冀政〔2006〕43号
【发布日期】 2006-06-06
【实施日期】 2006-06-06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 (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 《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 “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六月六日

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为深入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全面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充分发挥科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我省 “翻两番、三步走”目标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界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为重点,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通过积极调整科技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创新创业公共平台,科技创新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省登记的科技成果达到5421项,其中3660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1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全省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2.8万件,专利授权量达到1.68万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5家,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我省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电科集团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建立了以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在农作物抗逆、现代轧制、电磁场与电工产品可靠性、食管癌病因等技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优势的创新群体。
  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通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全省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80家、高新技术产品2464项,高新技术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通过实施高新区再造工程,高新区的技术聚集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全省高新区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 业 增 加 值 640.41 亿 元,全 省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增 加 值 达 到981.3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68%。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全省审定省级以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18个、林业新品种98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更新一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7.2%。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了一批关系我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实施了 “一县一业”、农业科技传播和山区开发等一系列科技工程,提高了农村特色产业竞争力。
  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重点在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大力推广了信息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 工 程,全 省 有 31 家 企 业 被 评 为 “中 国 企 业 信 息 化 500强”,保定市和唐山市被评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通过组建特色产业生产力中心,组织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成果推广等,形成了一批以清河羊绒、安平丝网、安国药材、辛集皮革等为代表的县域特色产业。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成效明显。在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了农村苦咸水膜法淡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等一批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在水资源利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通过组织实施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专项,建立了6个新药研发技术平台、4个中药材 GAP 研究中心和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全省新药研究开发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出台了 《河北省科普事业贡献奖奖励办法》、《河北省实施科普税收优惠政策认定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性配套文件,省科技馆新馆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科普日益活跃,科教进社区活动深入扎实,社会公众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施了国有独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完成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组建和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制,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均达到全社会的7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占大中型企业数的1/3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到7626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700亿元。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了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 《河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了 《河北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由200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2亿元,增长了556%;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由2000年的26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93亿元,增长了1255%。部分市县建立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全社会重视科技、努力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高。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愈益成为增强国家和区域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和区域间竞争的焦点。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本世纪头20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把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尽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同时,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推动和谐河北建设,也对科技提出更加迫切和强烈的要求。
  目前,我省科技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较低;科技投入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创新环境亟待优化。我省虽然是一个经济大省,但还不是经济强省,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河北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冀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河北,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推进和谐河北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科技发展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河北现实和长远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要 “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在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在重点科技资源利用上实现突破,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坚持发挥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带动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创新能力强的知名企业。坚持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以突破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为重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机制,增强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三)发展目标
  1、“十一五”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立起具有我省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的技术开发机构数所占比重力争达到60%,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
  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一批主导产业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 (基地);高新技术 产 业 增 加 值 年 均 增 长 20% 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达到98%以上;建立30个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形成20个左右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取得突破,为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提供支撑;在若干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初步建成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明显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劳动者素质明显增强。
  科技投入实现突破。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力争达到1.5%;装备制造、医药和建材工业 R&D 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钢铁、石化、食品、纺织服装工业 R&D 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科技管理体制,构建和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成果转化为重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建立起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评价与奖励制度,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2、远景目标
  到2020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上游水平。
  三、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进行规划与布局,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制造业
  以企业技术创新 为 突 破 口,围 绕 钢 铁、装 备 制 造、石 油 化工、食品、建材、医药、纺织等七大主导产业,加强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研究,鼓励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军工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和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
  1、钢铁生产
  重点开发汽车面板、高等级管线板、船板、高压容器板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板带管材等高端产品的比例;研制年产300万吨薄板坯和500万吨中厚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冷热薄板机集成技术及钢铁制造流程中氢和二甲醚制取技术,钢铁工业副产品的再资源化、再能源化技术,促进钢铁生产行业的结构调整和重组。
  2、装备制造
  重点开发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及配套产品、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电动车组、小型民用飞机、数控专用机床、大型掘进机、工业机器人、精密测量装置、国家重大装备配套产品等高新技术装备;开发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层加工成套设备,高效连铸机、高效冷轧辊、连续式棒材轧制机、高速线材轧机等大型冶金装备;开发汽车关键零部件、伺服系统及伺服阀、高端液压气动密封件、大型节能水泵、精密模具等机械基础件;开发新型建材关键加工设备,研制特种汽车、专用汽车、轨道交通、大型工程机械、船舶等大型装备。
  3、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品
  重点研究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催化剂技术、高效耦合多级分离与纯化技术、快速结晶技术、TDI绿色合成技术、离子液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膜分离技术等;开发新型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原油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超微细粉体材料、缓释农药、环境友好农药和专用农药。
  4、新型建材
  重点研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技术、优质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技术和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开发高档卫生陶瓷生产技术,建材工业窑炉节能与余热利用技术,纳米级超细粉碎技术与超细粉表面处理技术,利用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生产 “生态水泥”技术;研制高性能内外墙涂料、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和玻璃纤维及其增强制品。
  5、轻纺新技术
  重点研究新型纤维材料的生产技术,差别化、功能化、环保型新纤维的开发生产技术及产业化,中高档服装面料的新型纺纱织造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印染加工技术等。
  6、现代食品生产
  重点研究推广食品生物技术、大豆蛋白生产新技术、现代食品发酵技术、保健食品化学及其检测技术、无公害安全食品生产技术和食品工程化技术等。
  7、先进制造技术
  重点研究促进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等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嵌入式软件;开发快速原型制造技术、高能束加工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超高速切削技术、塑性成型技术、分型制造技术、ASP 平台、DP&M 和4CP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