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日照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山东省日照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日政发[2006]24号
【发布日期】 2006-06-09
【实施日期】 2006-06-09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日照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日政发[2006]2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高等院校,市属各企事业单位,国家、省属驻日照各单位:

  现将《日照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日照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九日

 

日照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十五”科技事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我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动科技进步,较好地完成了科技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到2005年底,全市有3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比2000年增长5倍。有5家企业被认定为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44.2亿元,比2000年增长7.8 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9%,比2000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二)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十五”期间,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0余项,集中力量突破了海水工厂化设施养殖、作物保护地栽培、植物组织培养、节水灌溉、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关键技术。新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处,市级科技园区10处。实施省、市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40项,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60余项,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2.12万人,第二产业的工程技术及科研人才达1.8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4.85%。每万人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为28.7人。

  (四)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市级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长,五年累计投入695万元,引导全市科技投入与创新资金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预计达到19190万元,比2001年增长4.3倍,占GDP的比重为0.45%,其中研究与开发经费(R&D)达到5520万元,占GDP的比重为0.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35%。

  (五)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组织举办了“山东日照科技成果交易暨科技合作洽谈会”等6次大型科技合作洽谈活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长期科技合作协议,共达成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协议300多项,一批科技成果在我市实现转化,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六)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建立省级科技成果研究推广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科技创新孵化器建设有新进展,清大海诺科技孵化器、日照硅谷城创业园、日照电子信息产业孵化中心等相继开工建设。“十五”期间,全市共承担国家、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08项,获科技补助经费2248万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共有463项科技成果通过专家鉴定,有340 项成果评为市科技进步奖,有28项优秀成果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励,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专利申请量1089件,年均增长60%以上,居全省前列,其中2005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41件,比“九五”期间的申请总量220件增长1倍多。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到80余家。

  (七)科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动科技进步的意见》、《关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日照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将科技进步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了科技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全社会科技意识进一步提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科技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少,难以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八分之一。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小、比重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全省平均24.07%的水平。四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企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为重点,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全市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市情、突出重点的原则。以着力解决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全市科技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储备性技术。

  2.坚持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并重的原则。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作为全部科技工作的中心,积极培植创新资源,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在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3.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引导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

  4.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创新环境的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创业,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创新团队;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业潜能。

  5.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教育、人口、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三)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发展目标是: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综合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较大提高,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较大发展。到“十一五”末,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00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硬环境进一步改善,建设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引进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建立起符合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

  ——农业与农村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研究推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的关键共性技术;主要农业优良品种更新1—2次,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立起农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循环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不断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全市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科技投入目标责任制,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建立有利于吸纳科技人才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5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

  ——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3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30家。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活动产出大幅度增长。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0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10%以上;在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有较大提升,技术市场年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年转化优秀科技成果100件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以上。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我市综合科技实力进入全省中等以上水平,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科技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三、“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根据国家、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立足我市实际,着眼于经济与社会未来发展需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事业发展。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