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十一五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苏府〔2006〕70号
【发布日期】 2006-06-09
【实施日期】 2006-06-09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十一五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
(苏府〔2006〕70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十一五”体制改革规划》已经市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  特此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九日

 

苏州市“十一五”体制改革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家、省委、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建议精神,为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思路,全面部署“十一五”期间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确保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特编制我市“十一五”体制改革规划。

  一、改革已取得的进展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面有序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体制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中,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营造了体制、机制优势。

  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的组织方式、经营机制、管理服务和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得到完善。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继全市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全面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后,市区和各县级市、区绝大多数属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集体)企业和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按照“四到位、一基本”的要求,全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股份制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主要表现形式。

  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条件具备的事业单位已按照“分类定性、分别改革、分开管理”的要求,全面推进改革。市属经济类行业协会基本实行了与主管部门的“三脱钩”,市属医院实行了“管办分离”改革,科技、教育、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经三轮改革清理,市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累计削减72.3%。市、县级市(区)两级政府均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普遍简化了审批手续,实行了“阳光”操作,推进了网上审批,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机关效能建设、廉政建设等各项改革举措同样取得可喜成果。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制约就业再就业的体制障碍逐步得到清除,就业体系建设趋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较好落实。

  城市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有效运行,城市管理、服务城市的综合能力得到增强。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十五”期间,导致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体制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任务艰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素市场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维护诚实守信的制度安排和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都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尚未真正建立;垄断行业的改革改制还处在起步阶段,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制约了统一、开放、规范的大市场的形成;以经济调节为主体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优势尚未形成。因此,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十一五”期间体制改革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难度增大,且更具复杂性、综合性特点,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是主动迎接种种挑战、化解深层次经济社会矛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制改革全局,按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改革为发展服务,坚持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方向,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一五”期间体制改革的奋斗目标是: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体制环境全面优化,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性障碍,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市场化改革,完善商品和要素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及竞争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竞争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三、主要任务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