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兴国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国营林场,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政府各工作部门,县直各单位: 现将《兴国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同时,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国营林场,工业园区管委会要参照本预案的内容,认真组织编制所属区域范围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并于6月底之前上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二00六年六月十四日 兴国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目 录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编制原则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情况 2.2 经济社会情况 2.3 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2.4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3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 划分原则 3.2 “两区”的基本情况 4 组织指挥体系 4.1 组织指挥机构 4.2 职责和分工 5 监测预警 5.1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5.2 实时监测 5.3 通信 5.4 预测预报预警 6 转移安置 6.1 转移安置准备 6.2 转移安置纪律 6.3 责任追究 7 抢险救灾 7.1 抢险救灾准备 7.2 抢险、救灾 8 保障措施 8.1 汛前检查 8.2 宣传教育及演练 8.3 纪律 9 附件 9.1 附表 1、兴国县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 2、兴国县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 3、兴国县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4、兴国县监测站点分布表 5、兴国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9.2附图 1、兴国县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 2、兴国县历史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分布图 3、兴国县山洪灾害风险图 4、兴国县山洪避灾人员转移安置图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规范和指导全县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以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环境。 1.2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兴国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订)》、《兴国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等,以及赣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文件,赣市汛字[2006]4号关于转发《关于做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制定本预案。 1.3 编制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群防群测群治机制和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完善联动协调和快速反应机制,切实做好防御山洪灾害的各项工作。 本预案根据全县的现状和社会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编制,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 2 基本情况 2.1 自然情况 2.1.1 河流分布情况 县内主要河流有平固江、孤江、良口河、云亭河、梅江等五个水系。 (1) 平固江:属赣江二级支流,域内河段长23.9km,控制面积2274km2,由潋水、氵岁水等7条较大支流组成,在龙口镇睦埠村流至域外。 (2) 孤江水系:域内河长23km,控制面积535km2,由良村河、枫边河、石印河、南坑河等6条较大支流组成,汇入永丰县的孤江。 (3) 良口河水系:域内河长20km,控制面积260km2,由均村河、泮溪河等2条主要支流组成,在均村乡五里隘流至域外。 (4) 梅江水系:域内河长6.3km,控制面积81km2,主要有社富乡的九山河、留龙河和梅窖、樟木的部分流域。 (5) 云亭河水系:域内河长18.8km,控制面积65km2,主要有龙潭河、严潭河和高兴的龙口河。 2.1.2 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征 兴国县属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9℃;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9℃;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7.2℃。平均无霜期284天,最长年份335天,最短年份242天。年平均日照为1861.4小时,日照率为4.2%,年平均蒸发量为1635.8mm,年均相对温度为78%,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导;夏季为西南偏南风,年平均风速为1.8m/s,极大风速达22m/s。 县境范围内年平均径流深835.9mm,径流总量为26.87亿立方米,实测最大年径流量为48.95亿立方米(1973年),最小年径流量为11.46 亿立方米(1963年),比值为4.3∶1。县城在南外于1969年建立了水位观测站,对县城防洪安全影响较大的氵岁水河进行水位观测,实测最高水位140.96m,最低水位136.92m。 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22.3mm,降水天数平均为155天。降雨在地区分布上有显著的北大于南,东大于西,山区大于丘陵盆地的特点,雨量的年际变化率相差不大,约在20~60%之间,实测最多年与最少年之比值约为2.5~3.1倍,以西北六科站的1971年降水2467mm为最多,南部的龙口站1963年794mm为最少。由于县境内天气为大气环流的高空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两个因子所左右,一般自3月份开始降水逐渐增强,4~6月产生大量降水进入主汛期。据资料统计,4~9月份的雨量多年平均为1100mm,占全年降水的72.3%。兴国境内的暴雨主要由锋面气旋、高空低涡、台风以及高空切变线等几种环流形成,以锋面气旋频繁因素最为显著,由于受地形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县境内各地出现的暴雨次数、强度、历时、降水量、笼罩面积均有差异。锋、面暴雨主要出现在4~6月,其降雨范围大,历时长,台风暴雨一般出现在7~9月,降雨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大暴雨多出现在5~6月,一次暴雨量以50~100mm较为多见,约占92%,超过150mm的特大暴雨仅占1%左右。暴雨历时一般在3d以内,以1d为主。 县内洪水主要受暴雨、地形、水土流失等几个因素影响,由于境内东北西三面地势较高,向中部和南部倾斜,河道支河多呈扇形分布,源短流急,集中汇于主流易发生山洪。两个支流潋水氵岁水的洪水汇于平江。平江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现的季节与暴雨发生季节相一致,洪水最早出现在3~4月,但一般峰量不大,5~6月为洪水季节,尤其是6月份往往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7~9月受台风影响,也会出现短历时洪水,故平江洪水可分为春汛、夏汛、秋汛三种,以夏汛为最大。 由于岁水、潋水两流域的中、上游河床坡降较陡,河床调蓄能力小,洪水陡涨陡落,一次洪水的洪量以1d为主,洪水历时1~2d。 2.1.3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等情况 域内属罗宵山脉与武夷山脉之间的雩山山区。北、东、西三面多为中低山,峰峦重叠,地势高竣,一般地面高程在海拔300m以上,最高的大乌山,黄海高程1204.5m。中南部以潋江镇为中心,形成不封闭盆地,海拔在130m~150m之间,盆地四周为丘陵及岗地。区域内流域主要分属于平固江、孤江、良口河、云亭河、梅江等五个水系,以平固江为主流,其他呈放射状分布流向区域外。 根据地貌成因差异,区域可分为侵蚀、剥蚀构造,河流冲积、岩溶等三个类型地貌。区域内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约70%,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系、石炭系、泥盆系、寒武系和震旦系等,其中以震旦系、白垩系分布最广,分布于兴国盆地及周围。寒武系分布于西部及西北部边缘,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干支流河道两岸。 兴国县是长江以南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综合侵蚀模数为每年915.8m3/km2,折合1224.2吨/km2。 2.2 经济社会情况 2.2.1 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全县现有18个乡、7个镇、4个国营林场,全县总户数190065户,其中乡村户数144060户;总人口738889人,其中农业人口619658人,非农业人口119231人;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437500人,其中农业劳动力364000人。 2.2.2 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 域内有耕地面积418995亩,其中水田375593亩,旱地43402亩。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逐步走向工业强县。全县拥有30多个工业门类,以卷烟、建材、机械、水泥、食品加工、服装为主;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五业,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大豆、药材、烟叶、蔬菜,林果以柑桔、脐橙为主,包括:桃、李、枇杷、杨梅、梨等。园内生产总值24964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