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广东省韶关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韶府〔2006〕42号
【发布日期】 2006-06-15
【实施日期】 2006-06-15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韶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韶府〔2006〕4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韶关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十五日

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韶关市“十一五”规划办

二○○六年三月三十日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

  2、面临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3、加快服务业发展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促进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

  1、加快外源型经济发展

  2、发展壮大内源型经济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夯实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

  2、加快实现工业化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4、提高城镇化水平

  (四)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

  1、扩大城市规模

  2、做强城市经济

  3、提高城市品位

  (五)推进区域协调和合作发展

  1、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

  2、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3、积极推进区域合作

  (六)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1、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

  2、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七)深化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2、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八)建设绿色韶关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3、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九)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1、推进教育现代化

  2、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

  4、壮大人才队伍

  (十)促进和谐韶关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3、保障公共安全

  4、维护社会公平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交通运输工程

  (二)能源、电力工程

  (三)重点工业工程

  (四)芙蓉新城区开发工程

  (五)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工程

  (六)旅游资源开发工程

  (七)水利防洪工程

  (八)环保和生态工程

  (九)社会发展工程

  (十)农民增收农村安居工程

  附表1:韶关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略)

  附表2、韶关市“十一五”重点工程规划项目表(略)

  附表3、韶关市“十一五”重点工程预备项目表(略)

  2006-201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一五”规划,是党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我市实现“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争当全省山区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我市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加快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民营经济”三大战略重点,狠抓工业化、城市化、旅游旺市、脱贫奔康、重点项目建设五项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的影响,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经济总量目标,为全市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从全省的三类地区跃上二类地区首位。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0.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574元,五年年均分别增11%和9.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9亿元,年均增长18.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三大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2 .8:39.3:37.9调整为16.6:44.0:39.4,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工业经济上新水平。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主导地位不断巩固,坚持“抓大放小”和“扶优扶强”,重点扶持30户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冶金、电力、卷烟、铝箔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36.6亿元,年均增长14.5%。全市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10个县(市、区)共有7个实现工农业产值比重掉头,由农业经济主导县转变为工业经济主导县。

  --“三农”工作取得新成就。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农民负担切实减轻;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现代农业有较大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05年,农业增加值58.3亿元,年均增长3.9%。

  --服务业实现新发展。在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信息、旅游等行业的带动下,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138.2亿元,年均增长12.1%。坚持把旅游摆上优先发展地位,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日见成效,2002年韶关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丹霞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来韶旅游人数5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4亿元。

  --招商引资掀起新高潮。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一条龙”优质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招商载体建设加快,招商方式不断创新,签约项目得到跟踪落实,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新局面。 “十五”时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4亿美元。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建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覆盖城乡较为通畅的交通、电力、信息网络。京珠高速公路贯通韶关、改扩建了一批国省道公路、县通镇和农村公路。200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9359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1公里。开通了水运二类口岸,北江航道韶关段的通航能力达到300吨。韶关电厂11号机组、仁化煤矸石发电厂等项目相继建成,使全市总装机容量达到280万千瓦。建设了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实施了农电“两改一同价”工程,全市的电网建设适度超前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建设了宽带IP网、光纤接入网、政府信息网等项目,形成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传输通道;全市电话用户数80.9万户,互联网用户达11万户左右。

  --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完成了《韶关市城镇体系规划》、《韶关市整体发展概念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成立了韶关市规划委员会,城市规划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调整了行政区划,市区面积由339平方公里扩大到2856平方公里,拓展了发展空间。启动芙蓉新城区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建成了五里亭大桥、百旺大桥、第一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要的城市设施。实施“三江六岸”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提升,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双拥模范城”,山水韶关更加绚丽。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提前2年达到小康水平。2005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9元,年均增长8.8%;农村人均纯收入3738元。实现了社保市级统筹,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森林生态市建设加快,森林覆盖率达71.2%;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6.4‰以下。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经过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改造老区山区农村学校,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普九”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 2005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1.8%;韶关学院、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05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5%,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122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成效,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全部达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63%左右。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振兴独具粤北特色的文化,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网络。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民健身工程不断推进。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正处于“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二、三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将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社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这个重要的关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少挑战和不利因素。

  1、发展机遇

  从国内外及省内环境看,我市面临难得的机遇:总体稳定的国际环境为我市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利于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国内政治安定,政府宏观调控更加完善,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势头,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宏观环境。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将进一步带动我市经济长足发展。

  从自身发展来看,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全市多年积累起来的较雄厚物质基础,为长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二是省加快山区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有效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我市凭借资源、区位、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将成为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四是“十大工程”项目逐步建成,将使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始终保持适度超前经济发展的态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五是在全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我市成为泛珠三角核心圈的扩张区域和通往腹地的“黄金通道”,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机会;六是旅游、商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将强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内需。

  2、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外及省内的环境来看,我市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贸易摩擦纠纷增多,不利于我市扩大国际市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后,将对我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带来冲击;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新形势下,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省内其它山区市竞相崛起,我市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争当山区发展排头兵”目标的实现将受到更为激烈的挑战。

  从自身情况来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经济发展面临的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少,产业竞争力较弱;三是我市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短缺,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术、高层次管理等要素的需要;四是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五是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全部县(市)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任务繁重;六是社会问题较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人口、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社会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争当全省山区发展排头兵”和建设经济发展、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环境优美的新韶关为目标,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继续推进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民营经济三大战略重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增长能力,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后发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总体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明显提高、生态更加良好。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80亿元(按2000年价测算,下同),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约合2469美元,按8.1元:1美元折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亿元,年均增长1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全面发展,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11:46:4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10年,全市教育水平得到提高,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逐步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左右;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体制、法制更加健全。到2010年,体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社会事业领域和公共事业领域管办分开、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的改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