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株洲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株政发〔2006〕14号
【发布日期】 2006-06-15
【实施日期】 2006-06-15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株洲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株政发〔2006〕1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和直属机构,各企事业单位:
  《株洲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六月十五日

株洲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抉择期。为大力实施科教先导战略,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株洲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南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定《株洲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科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科技进步总体水平居全省前列,科技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十五”期间,我市共承担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257项,获得资金支持1.6亿元,其中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2项,获得资金支持4300万元。“十五”期间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105项,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7项。申请专利3172项,其中发明专利543项;批准专利1980项,其中发明专利404项。时代集团参与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电动汽车专项,承担了5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在机车电子控制与网络、变流、安全监控、电机、功率半导体器件、橡胶弹性减震元件等六大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我市首批电动公交车投入试运营,为电动汽车商业化定型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我市61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是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城市轨道牵引设备交流传动与控制系统国产化研究开发及生产基地,铁道部检验中心牵引电气检验站(国家级)的挂靠单位。株洲电力机车厂“轨道电力牵引技术中心”在全省7家和铁道部5家所属企业技术中心考核中均居首位。时代新材是全国唯一一家弹性元件减振降噪国家级权威检测机构。
  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五”期间,我市技术贸易总额达到9.19亿元,通过技术市场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1998项。初步形成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专利服务机构等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企业孵化面积达8.6万m2,累计为2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了轨道交通专利信息库、科技专家库、“科技超市”等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县(市、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醴陵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省区域科技产业工程试点市、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试点市;攸县被列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县、省科技信息“户”联网试点县;石峰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2.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
  2005年,我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9亿元,年均增长17.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1.3%,高新技术产业对GDP贡献率达1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47家,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9家(附表)。
  株洲市“十五”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2001〖〗2002〖〗2003〖〗2004〖〗200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101.2〖〗131.9〖〗145.7〖〗174.3〖〗229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
  工业增加值比重(%)〖〗49.14〖〗48.5〖〗50.45〖〗48.21〖〗51.3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9.8〖〗11.3〖〗11.9〖〗12〖〗11数据来源:株洲市统计年鉴
  在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中,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2005年四大优势领域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0.4亿元,占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3.14%。
  株洲高新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6.6亿元,占我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0.4%提高到18.38%。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0.3亿元,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9家。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区域分布格局。
  3.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
  制造业信息化取得重大成果。2002年我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重点城市。三年来,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企业信息化投入2亿多元,培育省市两级示范企业5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企业1家,中介服务机构3家,示范企业数在全省名列第一。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对我市制造业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初步测算,近两年来,通过验收的示范企业累计新增产值29.9亿元,平均缩短设计周期30%,降低库存34%。
  企业技术改造卓有成效。2002~2005年,我市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4.41亿元,实施技改项目1110个。华银火电的二期工程、智成化工的5万吨双氧水工程、株化集团的10万吨PVC扩改工程、4万吨离子膜制碱工程和2万吨钛白粉工程、电力机车厂的城轨车、株冶的铅烟气制酸等重点技改项目当年投资额都超过2亿元。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6.6亿元,实现新产品产值67.1亿元。
  尽管我市科技发展迅速,成绩很大,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2004年我市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76%。R&D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和金融机构投入严重不足,企业投入占90%以上。科技三项经费与科学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84%。
  二是科技人力资源不足。2004年我市科技活动人员为29.2人/万人,处于较低的水平。“十五”期间我市科技人员人数逐年减少,尤其是R&D活动人员数减少了近50%。
  三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尚不明显。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品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0%.万元GDP能耗、工业污染综合治理率和空气质量达标率等指标在全省排位靠后。高新技术产业中,中小企业的比重不到1/3,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二)发展环境
  1.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因此,自主创新不仅是科技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鉴于此,我市要实现“产业兴市”的战略目标,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突破资源、环境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我市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区位和交通优势的经济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通道型”集散功能转变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服务功能,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和科技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将得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大,为我市信息技术及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市的产业发展特点决定了科技发展的方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但经济规模偏小,要实现技术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市场占有率优势转化为经济总量优势,必须培育新的增长点,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这就要求“十一五”科技发展必须围绕我市优势产业的战略调整进行部署。
  中部崛起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争取产业、项目布局的支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我市必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以科技进步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传统工业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先导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以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保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产业化体系,努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自主创新是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是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摆在自主创新的重要位置,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通过高位嫁接,实现技术的再创新;二是加强集成创新,通过项目带动,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的集成效应;三是关注原始创新,在优势技术领域抢占制高点。
  ——重点突破是我市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化工、陶瓷、农业产业化等领域,务求取得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优势产业的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支撑发展是我市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科技进步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科技发展必须根据我市现实需求进行部署,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
  ——引领未来是我市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超前部署重大科技发展项目,大力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及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引导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