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三政〔2006〕25号
【发布日期】 2006-06-16
【实施日期】 2006-06-16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三政〔2006〕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06年1月11日经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

 

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我市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提升、体制机制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依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三门峡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编制切合市情的《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统一全市人民思想,明确奋斗目标,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章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2001-2005年)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的工作大局,强力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深化体制改革,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35.2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3.1亿元,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02.3亿元,年均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9.8亿元,年均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76美元(按2005年末汇率1:8.0608折算,下同),比“九五”末提高943美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2美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5.7%。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加235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5亿元,年均增加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84.5亿元,比“九五”时期累计投资增加1倍以上。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后劲。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五年来,第一产业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3.4%下降到2005年的9.9%,年均下降0.7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达到50%以上,比“九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果、牧、林、烟叶等八大地方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全市农业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第二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52.4%上升到2005年的60.3%,年均提高1.5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43.8%提高到56.1%,年均提高2.4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5%提升到9.3%。能源、铝工业、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林果生产加工大产业的产品链条进一步拉长,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五大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在29%到34%之间,交通运输、仓储及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邮电通信、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9%;入库税金达到10.9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5.5%。

  (三)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高起点编制了符合市情特点的《三门峡城市总体规划》和《三门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布局趋于合理,“一主两副一点”的城镇格局已经形成,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2005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9.3%,高出全省8.6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包括西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40万人。涧河治理工程、沿黄(河)公路、西区的规划和建设、陕州大道、310国道立交桥的建成,将一城三区有机连为一体,拉大了中心城市框架。城市道路、火车站改造、涧河公园、湖滨广场、陕州风景区、高阳山风景区、虢国博物馆、南山公园、天鹅湖景区、青龙涧河和仓龙涧河蓄水大坝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凸显了自然山水生态城市风貌,提升了中心城市品位。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凝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义马和渑池城区向对接发展,东部组团式城市雏形显现。灵宝市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北区开发初见成效。卢氏县通过洛河滩区治理拓宽了城区面积,并获得了国家绿化城市认证。

  (四)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国有企业、农村税费、粮食流通、投融资、财政、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在全市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率先在全省实行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成立了财政统一支付中心,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省外资金200亿元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亿美元,引进美国杰德、英国开曼、香港先锋等20余家世界著名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十五”期间,全市与国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科技往来关系,有165家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五年累计实现出口创汇4.63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6.4倍,年均增长43.7%。机械、电子、铝合金轿车轮毂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湖滨果汁、天元铝业成功实现境外上市,金渠集团在柬埔寨王国取得黄金开采权,义煤集团、灵宝黄金股份公司等进军西部地区,“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50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级近2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左右。全市拥有各类人才达到9万人。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普九”提高目标顺利实现,五年累计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3.7万平方米,改造各类学校518所,小学、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三门峡市一高、灵宝市一高、三门峡市一中、灵宝市实验高中成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五年累计改造乡镇卫生院40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4.5‰,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环保、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六)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控制在4.5%以内。“两个确保”得到巩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社会保险费代缴率均达到100%。建立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险种齐全、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险体系,2005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以上,失业职工参保率达9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71元,五年平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5元,五年平均增长6.3%。五年累计脱贫7.9万人。

  经过五年的发展和建设,全市国民经济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了全面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不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很艰巨。二是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接替产业发育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愈发突出。三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根本建立,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中体制优势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四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五是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六是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不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潜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第二章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环境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我市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产业结构将加速调整,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将不断发展,经济增长空间将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受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制约,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市经济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纵深推进,国际之间、地区之间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将逐步加快,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体制性障碍将进一步消除,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整个经济社会将更具活力和效率,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宽松的体制环境。三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河南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获得国家、省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近年来我市围绕能源、铝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培育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有利于我市经济在一个较高和较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五是省、市相继制订了一系列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六是市委、市政府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清、方向明,广大干群信心足、干劲大,全市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一是我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在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内,各地百舸争流、竞相发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将更多地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流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越来越处于劣势位置,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二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继续在土地、信贷等方面实施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而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的瓶颈制约和新的难度。三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我市传统的管理体制、粗放的增长方式和现有的产业结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承受的压力会增大。四是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以后,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果处置失当,将会面临较大的社会稳定压力。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总要求,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突出加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任务,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的工作大局,大力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为保障,奋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较快健康发展。“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90亿元(2005年价),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3.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695元(折合3187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2亿元,年均增长12%;进出口总额达到3.04亿美元,年均增长14.7%;五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1亿美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末,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7.1:64.6:28.3;五大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5%,比“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比“十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比“十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54.2%下降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比“十五”末提高5.7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795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460公里;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9万亩,比“十五”末新增19.7万亩;城乡文化、娱乐、体育教育设施继续增加,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供排水、供热、供气、供电和治理污染的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实际需要。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继续稳定人口低增长水平,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总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6.7%;市区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70%以上;县(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饮用水水源切实得到有效保护,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进一步改善;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30元,年均增长8.5%;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1.6平方米;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1.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0元,年均增长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420元,比“十五”末增加5440元,年均增长10%。

  社会事业发展进步。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以上。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根本性举措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紧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推进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使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实力较强的产业基地。加快资源型、原材料型工业向加工制造型、高新技术型工业转换,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解决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建立健全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加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和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坚持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镇化步伐,构筑具有我市特色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的凝聚、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营造更具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建服务型政府,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和机制。继续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利益协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第三章 加快工业化进程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突出工业的核心地位,以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先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工业化进程。继续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工业基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能源、黄金、铝工业、煤化工、林果加工等五大产业基地。“十一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7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5%,其中五大产业基地增加值占工业经济总量达到85%左右。

  (一)建设五大基地,壮大支柱产业

  建设能源工业基地。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强化煤炭转化为重点发展能源工业,优化能源结构。煤炭工业:继续加强煤炭后备资源勘探,扩大资源储量。重点搞好龙王庄煤矿、支建煤矿杨庄井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稳妥发展乡镇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