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威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威海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威海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为加快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科教兴威”战略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五”科技事业发展回顾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5%。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海洋技术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分别与山大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共建了国际生物研究中心、国际微电子研究中心。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91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组织实施863计划项目和转化863计划成果45项,建立了5个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承担的863计划项目和基地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7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的62项,占165%。
高新技术园区的集聚效应日益增强。先后创建了清华紫光园、海外学人创业园、软件园等多个“区中园”,共聚集了全市约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龙头。
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拥有6个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科技型孵化器,在孵企业达200多家。与韩国大邱科学园、韩国庆北大学科学院、韩国湖西大学联合共建了多个中韩孵化器;在全省首家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合资成立了威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全市累计申请专利4532件,累计获授权专利2908件,其中有18家企业被确定为省专利明星企业,7项专利获得山东省第六届专利奖“金奖”和“创新奖”。
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十五”期间,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7个科技政策性文件,建立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市科技事业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够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以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教兴威”战略,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转化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出口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基地、以知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建成创新型城市,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快速发展。
(二)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和科技发展环境,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动全市科技实力显著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进入全国前列,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1、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达到申请总量的30%;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到6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5%以下。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以上,带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根据我市农业发展需要和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以“创新能力强、产业化发达、安全循环节约、意识技能现代”为目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培育一批对不同地区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一批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品质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档次和水平。
4、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125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
5、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建立起科技投入目标责任制,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6、全社会科技素质显著提高。大力推动科普工作,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2%以上,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达到45%,基本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人口素质要求。初步形成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与方向、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科学素质的社会知识体系。
7、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逐步建成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家以上,科技创新中介机构发展到100家。
8、基本建立起适应科技发展和创新需要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完善我市科技基础条件及平台的框架,基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及服务体系。在重点领域积极创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到2020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跨入先进城市行列;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建成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基地,科技引领威海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
(三)主要任务。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以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运输设备、食品医药、轻纺服装五大产业群为基础,全力加快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技术四大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培植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2、加快农业转型,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安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满足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拉长产业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能源、资源、环境是威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必须放在科技发展的优先位置。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支持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排放,全面改善环境,开发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技术,解决工农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4、加快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提高海洋经济效益。加快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有机结合,利用科技进步优化海洋经济结构,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在海洋农牧化、海洋生物技术、海水资源开发利用、造船技术等重点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提高海洋经济的规模效益,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5、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依靠科技进步超前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确定城市定位和功能,预测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能源过度消耗、资源以及人居环境被破坏等重大问题,保证城市化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6、搭建公共科技平台,建设和谐社会。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和预警体系、社会安全保障体系,解决人口健康、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保障和“平安威海”等方面的科技问题。
(四)基本原则。
一是开放合作的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多渠道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工作顺应潮流,乘势而上。
二是市场导向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