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莱政发〔2006〕37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上级驻莱各单位: 《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纲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工作重点,符合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符合我市实际,反映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纲领。各镇街、各部门要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纲要》,推进规划实施,为实现《纲要》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 专题规划和镇街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全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镇街、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全市的《纲要》,抓紧修改完善本区域、本部门的规划,并于7月15前一式两份报市发展和改革局,以利于进一步搞好与全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使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落到实处,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六年七月五日 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章 回顾和展望 一、“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第二章 任务和目标 一、主要任务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 产业发展 一、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两带五区”经济发展格局 二、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坚持工业立市,建设制造业基地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产业层次 第四章 社会和谐 一、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二、协调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及其它各项社会事业 三、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四、建设文明平安城市 第五章 城乡建设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 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第六章 资源环境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城市 第七章 改革开放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二、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八章 支撑保障 一、增强投资的支撑能力 二、增强自主创新的引领能力 三、增强消费的拉动能力 四、增强人才智力的保障能力 五、增强规划实施的执行能力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编制和实施《莱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对于全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赶超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今后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回顾和展望 一、“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发展要求和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加压奋进,抢抓机遇,赶超发展,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计划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国民经济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核算,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33.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4%,比调整后的计划目标高2.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7200元,按现行汇率人均达到3359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1亿元,可比口径年均增长24%。在“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中的位次由2000年的73位前移到2004年的67位。首批跨入省级文明城市行列。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2%、18.1%和10.2%,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3.3∶57.6∶29.1。第一产业,培育形成了种苗、水产、果蔬、畜牧等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向纵深推进。第二产业,规模工业、骨干企业加快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支柱产业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获得“中国石都”、“中国草艺品之都”称号。第三产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发展迅速,旅游会展、房地产等蓬勃兴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十五”以来,新修硬化各类道路1372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00万吨,大莱龙铁路、威乌高速公路完工,通硬化路村庄达到946个。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000多项,新增储水能力7000万方、自来水日供水能力2万吨。完成农网和城网改造工程,新增电力主变电容量36.7万千伏安。实施新城区“东进南扩” 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完成了污水处理厂扩建、龙泰热电、天然气集中供气等重点项目。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1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9%。森林覆盖率达到27.5%。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了镇街行政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实施了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6亿元。市镇两级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规范运作面达到97%。登海种业股票成功上市。公有资产配置更加合理,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80%。财税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改革向纵深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8亿美元,其中出口4亿美元,五年平均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5.4亿美元。 (五)“科教兴莱”战略顺利实施,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巩固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高中段普及率达到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莱州一中新校建成使用,年高中招生规模增加2280人,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增加2400人,3处学校进入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行列。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2家,实现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五年申请专利508件,荣获各级科技成果奖9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卫生、文化、民政、体育、广电、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6元,年均分别增长8.2%和8.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4200元,增加5280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9平方米和31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13辆、电话94部。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统筹城乡就业3.5万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达到75%,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到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正在向富裕型迈进。 回顾“十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推动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市发展有利。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内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地位上升;山东省建设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战略部署深入落实,为我市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市自身加快发展的优势突出。较强的经济实力、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越的资源禀赋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使我市制造业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优势更为突出。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进入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新时期,加上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竞争和挑战。国际、国内影响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两个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市自身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的外向度不高, 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二是统筹发展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相对薄弱,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改革、稳定的任务仍然较重。三是瓶颈制约因素增加。高层次人才不足,高级技工缺乏。建设用地供应紧张,资源、环境的压力较大。投资环境仍需改善,基础设施对赶超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增强。这些都将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第二章 任务和目标 一、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协调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园林旅游城市,努力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发展目标 完成“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达到一个新水平,经济社会将实现“六大变化”: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到2010年,达到470亿元,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60:3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6%。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前50位、全省30强县前10位。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0%。万元生产总值耗能降低20%、耗水降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 三是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临港区建设初具规模,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8%。 四是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90%。外贸进出口达到12亿美元,其中出口1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2亿美元,年均增长12%,累计实际利用国内资金400亿元。 五是社会和谐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人、病床数达到3张。每年统筹城乡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 六是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50元,年均分别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3%。 第三章 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