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郑政〔2006〕13号
【发布日期】 2006-07-11
【实施日期】 2006-07-1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郑政〔2006〕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七月十一日

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根据《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我市编制了《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主要目的是明确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更快更好的跨越式发展。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回顾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市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达到705.2亿元,年均增长12.4%,是2000年的2.1倍,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7%;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156.9万人,比2000年增加46.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比重由31.1%提高到38.5%。服务业结构逐步优化。到2005年,全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达到168亿元,是2000年的1.8倍,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6.7亿元,是2000年的2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达到176亿元,是2000年的2.1倍,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5%;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92.3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3%;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金融保险业成为郑州市服务业三大支柱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1.8%;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78亿元,是2000年的2.7倍;房地产业增加值达57亿元,是2000年的2.2倍;物流、会展、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郑州市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服务业总量不大,比重偏低,并呈下降趋势,2005年比2000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服务业内部结构仍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份额小;服务业吸引力和辐射功能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和强势品牌;市场化改革滞后,行业资源分散低效,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发展机遇

  现代服务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时期,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即将结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市参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分工,发展开放型经济。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中原崛起看郑州”,提高郑州“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要求郑州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具备了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条件和环境。

  二、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为方向,以优化结构、扩大供给、增加就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优化传统服务业,不断扩大生产服务业,发展完善生活服务业,全面提升城市服务业,积极拓展农村服务业,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发展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服务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服务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会展、信息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全面推进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医疗卫生等适应消费升级的公共服务业,形成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50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4.5%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2%左右。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机制灵活、结构优化、高度开放、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三、发展重点和任务

  (一)现代物流

  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物流设施,建设物流园区、扶持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打造物流配送、仓储运输和公共物流信息三大平台,构建完善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确立郑州在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地位。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

  1.加快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筑物流发展平台。紧密依托机场、铁路和公路枢纽等重要的物流集结点,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中原国际物流园区。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带动物流园区的发展。结合城市特点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重点发展粮食、棉花、煤炭、建材、汽车、食品、农资、邮政等八大行业物流。加强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建设,实现物流在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之间的合理组织和高效集散。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完善的物流网络,充分发挥物流集散、配送、加工、检验和信息服务等功能。

  2.大力培育物流企业集团,发展第三方物流。传统运输及物流服务企业根据现有资源和自身优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采购代理、加工配送、储运分拨等现代物流业务,逐步实现向现代物流的转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进驻郑州,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促进传统物流业转型提升。大力扶持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其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鼓励金融、保险、电信、邮政等部门与现代物流企业结成合作联盟,创立物流名牌,提高物流市场竞争力。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促进不同行业的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3.增强物流载体功能,构筑现代物流设施体系。加快建设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进一步完善郑州铁路枢纽功能,扩容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和郑州铁路港的营运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依托“公路、铁路、航空港”封关出口,形成直达、中转国际、国内货运物流的货运网。改建、扩建和整合现有的仓储、运输设施,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利用。完善相关道路、电力、给排水、供热、通信设施,逐步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设施相互配套、功能齐全的物流设施体系。

  4.推行信息网络技术,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化建设。建设以电子身份认证、公共密匙安全体系、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为基础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互联网为载体,包括数据交换中心、商务认证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促进不同物流信息系统数据的顺利交换,实现物流基地和运输、仓储、配送等相关领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全面实现报检、报关、报税电子化。

  (二)金融

  以金融创新为手段,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建设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到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

  1.健全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机构协调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股份制改造,整合、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力。加快建设郑东新区中心商务区金融聚集区,使其成为中西部地区体系健全、机构集中、最富活力的金融机构聚集区,增强郑州市金融业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加快引进境外金融机构,规范发展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典当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2.激励金融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在大力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鼓励金融创新,加大金融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票据、拆借、债券、离岸金融等业务,培育金融衍生产品。通过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居民投资消费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联户联保、行业担保和区域担保中心三级信贷担保体系,解决民营经济和居民贷款难的问题;重视发展低保额、低保费、符合实际的财保、人保险种,积极开拓城乡保险市场。

  3.培育期货市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郑州商品交易所。重点完善以小麦、棉花、白糖为主导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尽快上市小麦期权等期货品种,进一步扩大交易规模,建成国际知名的主要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不断提高融资规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丰富证券投资品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提高监管水平,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建立资金来源广泛、投融资方式多样、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的开放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积极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新兴的项目融资方式。

  5.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信用郑州”,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支持金融业发展,维护金融债权,促进企业与金融业良性互动,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安全、宽松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文化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依托郑州自身优势条件,打好开放牌、特色牌、市场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培育,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