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咸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咸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已经2006年7月3日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七月十三日
咸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
一、基本背景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把生产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少化,做到物尽其用,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咸阳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城市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建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民环境意识普遍提高;一些重大环境污染源先后得到治理;咸阳市已获得中国魅力城市和宜居城市美誉。 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也很突出。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改变。主要体现在产业规划、产业空间布局需要完善、细化、实际控制和协调;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增量对环境的压力加大;科技、专利、潜力产品或产业需要建立和落实有效政策扶持机制。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每万元GDP的能耗2004年是1.268吨标煤,是东部先进省份(如江苏)的1.5倍以上,是韩国的5倍、美国的6.4倍、日本的8倍,甚至比印度也高2倍。三是环境容量使经济发展空间受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竣,环保基础设施滞后,治污难度大。全市矿产资源除煤炭、地热外,其它均为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是全国的9.3%和全省的16.8%,属严重缺水地区;同时水环境污染仍然严重,渭河水体长期处于劣V类,果汁、造纸、印染行业生产废水处理任务艰巨。全市城镇固体废物以及生活垃圾急剧增加,集中处理能力低下。北部县区和旱腰带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还未有效遏制。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四是绿色无公害产业方兴未艾,全社会绿色消费习惯尚未建立,废旧物资资源化和再利用处于初级阶段等。“十一五”期间,咸阳市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 解决这些矛盾,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才能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是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消减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质量的有力措施,是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面对新挑战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会对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起到深刻影响。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 1、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社会树立“环境优市”理念,努力打造咸阳市环境品牌。全面部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文明城市的“三创”工作;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朝阳、安全”环境标志工程;扎实推进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形象得到提升。 2、产业基础形成,积聚了经济实力。全市初步形成以电子、能化、医药、食品四大支柱产业和轻纺、机械、建材三大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布局。初步形成以种植、养殖、果业、奶业等为主的农业生产及深加工格局。大中型商贸服务业迅速发展。这些都为进一步延伸和承接循环经济产业链打下了基础。 3、咸阳市多年来的一些举措渗透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符合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淘汰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和2万吨以下废纸制浆企业,现已取缔关闭“十五小”企业198家,否决高污染、高能耗大型建设项目20多个。 进行生态县、乡、村建设试点,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和绿色产业。全市现有生态养殖场75个,建成11个无公害农副产品基地。 开展环保“扫黑”行动。拆除燃煤锅炉、治理汽车尾气和餐饮业油烟、推广清洁能源、取缔白灰窑等工作成效显著。 进行清洁生产试点和推广,改进生产工艺,强化过程控制,进行废物循环利用。一批企业先后完成了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开展绿色单位创建活动,使民众对资源和环境、绿色消费、环保标准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产品和消费的绿色环保要求不断提高。 4、各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集中在一些领域,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初步探索,积累了不少典型经验。 在农村沼气利用、生态能源供应、秸秆利用方面成效显著。全市建成沼气池3.1万口,果园生草18万亩,果园集雨窖3900口,玉米秸秆青贮总量达到72万吨。如“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果园模式:“一池三改”的新型高效家庭沼气生态模式;秸秆青贮、秸秆粉碎或过腹还田、秸秆气化或过腹造气、作为工业原料、发展食用菌等变废为宝的综合利用模式等。 在废物循环利用领域探索出一些有效途径。如煤矸石就地发电,其灰渣作为建材,基本实现了煤矿生产废物的零排放;废旧塑料回收炼油工艺和设备的开发,为实现废旧塑料资源的循环利用,消除白色垃圾作出有益的探索。 把企业清洁生产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如对工厂废气回收装置及冷却水循环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治理锅炉烟尘,同时利用余热进行集中供热方式;结合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治理废水污染项目建设县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 5、咸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研、教育和人才资源相对较强,加之临近科教、信息、工商业发达的西安市,可为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供先进管理方法、技术、人才或资金。 6、2005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1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对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作出具体要求。咸阳市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理念已成为国家和地方制定“十一五”各项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立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运行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单位GDP的能耗、用水量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都低于全国年均水平,且逐年降低;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各项指标达到并保持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水平;全社会绿色消费习惯逐步形成,绿色消费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初步建立。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农)业园区、生产(服务)企业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地域。 (二)主要指标 到2010年,我市每万元GDP能耗下降20%以上;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十五种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提高20%左右;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80%;城镇污水化学耗氧量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15%;生活污水二级处理率大于80%;中水回用率大于25%.矿产资源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明显下降,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5%;废气中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大于80%;工业(新增火电厂除外)、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15%;新增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建厂批复的总量控制指标内;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合理控制电磁辐射污染。 三、分类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