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中共丰都县委、丰都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字体:
【发布部门】 四川省丰都县人民政府  中共丰都县委  
【发文字号】 丰委发〔2006〕11号
【发布日期】 2006-07-13
【实施日期】 2006-07-13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中共丰都县委、丰都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丰委发〔2006〕11号)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三农”工作,积极稳步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握目标任务
 
  (1)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富民兴县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促进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规模化和农村城镇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从我县的基本县情出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舒适的生活,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带动农业、城镇带动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改变农村面貌为关键,以倡导乡风文明为重点,以扩大基层民主为保障,以启动实施“二四工程”为载体,集合全县各方面力量,既快又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农村经济的主要指标是:农业总产值达到19.63亿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2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元,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镇化率达到35%。通过建设,使全县农村实现“四化五通六有”的目标。即:经济强化、生活优化、庭院靓化、管理民主化;通水、通路(村通水泥路,户通石板路)、通气(天然气或沼气)、通电视、通电话到户;每村有发展规划、有好的领导班子、有好的社会风尚、有好的村规民约、有村活动阵地、有合格的村级卫生室,让全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3)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工业带动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的战略方针,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必须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通过农民自力更生、国家支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
 
  (4)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整合我县农村优势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围绕市场需求,依托优势资源,突出发展畜牧、蚕桑、果菜、烤烟四个初具规模的骨干产业和苎麻、青蒿2个特色产品。按照“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调优布局、狠抓基本市场、基本农户、农民基本素质和基本投入,着力扩大市场份额,培育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职业队伍,强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增加对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技改的投入,提升农村经济运行质量。
  (5)推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把“城郊型经济圈”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和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重点发展畜牧、水产养殖、果菜、蚕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用好用活库区移民发展政策和后期扶持基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能力;集中力量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以此带动沿江集镇的快速发展。把“沿路型经济带”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带”和粮食主产区,努力建成以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优质粮油、优质果菜为重点的高效经济带,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蚕桑、红心柚、牲畜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争取建成优质的粮油基地、果菜基地、蚕桑基地、畜禽基地。把“山区型经济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带”和农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资源型加工业的原料基地,打好绿色牌,重点发展烤烟、草食牲畜养殖、干果、中药材、反季蔬菜等产业。三大经济区内的重点乡镇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条件好的经济强镇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6)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运用产业化思路谋划劳务经济发展,形成劳务培训、转移、回引的完整链条,变就业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