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政[2006]1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二日 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2006-2010年) 进入新世纪,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编制《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在于把握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和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的机遇,进一步发挥闽台合作优势,以加强信息、机械、化工产业合作为重点,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提升福建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本规划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主要阐述规划期内闽台产业对接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落实闽台产业对接相关政策措施。规划的范围界定为闽台工业、服务业领域的产业对接。规划基期为2005年,规划期为2006-2010年。涉及闽台农业、旅游业的合作规划另行编制。 一、闽台产业对接成就和合作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福建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灵活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率先在沿海口岸设立台轮停泊点和台胞接待站,率先开展对台小额贸易,率先设立台商投资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有力推进闽台经贸合作与产业对接不断向前发展,闽台产业对接取得新成就。 截至2005年底,在闽台资企业累计达8463家,合同利用台资169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09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利用外资的224%、171%和186%。台湾百大企业已有37家在闽落户,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达600多家,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59家,超亿元以上15家。产业对接的主要领域是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占总投资1143%,纺织、服饰、鞋帽及皮革等制品业占1473%,石油化学及其制品业占841%,机械设备制造业占763%,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占99%。与此同时,闽台产业合作加快向现代服务业拓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闽台产业合作不仅在规模、领域上不断扩大,而且合作的内容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电力电子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带动了台湾上下游关联企业来闽投资,初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聚集与规模效应。此外,由于连续几年在福建举办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等重大经贸交流盛会,进一步促进了闽台产业对接朝专业化、高档次、高科技方向发展。以台引台、台侨结合、台外结合,得到了充分发挥。台商投资企业通过不断增资扩股,形成的龙头企业,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延伸,促进了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了福建产业的档次,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闽台产业对接取得的成就,为“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随着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和两岸关系的积极变化,闽台产业对接将迎来新的、全面发展的前景;二是福建正处在轻型产业结构优化和重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已成为拉动工业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闽台产业既有垂直分工的基础,也有相互合作分工的条件,加强两地产业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三是福建毗邻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凸显福建在两岸经贸合作中的区位优势,有助于促进福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为台湾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有利机遇;四是福建在资源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产业成本较低,随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日益完善,拓展腹地和辐射国内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对台湾企业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二、闽台产业对接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发展求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充分发挥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努力拓展“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的“六求”作为,坚持“同等优先、适当放宽”原则,进一步落实台商投资优惠政策,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推进闽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对接,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开创闽台经贸合作新局面。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到2010年,实现闽台产业对接规模进一步扩大,领域进一步拓宽,对接层次进一步提升,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际利用台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台资比重明显提高;闽台产业对接机制进一步完善,初步把海峡西岸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台商聚集地和投资环境优良的两岸产业合作重要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项目带动。以项目为载体,围绕产业对接的方向和重点,策划生成一批产业对接项目。做深做细对接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对接项目的跟踪服务,切实提高对接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提高产业对接效益。 2.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市场在促进闽台产业对接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政府与中介机构引导、企业自主选择的对接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闽台企业的市场主体能动作用,建立闽台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直接合作的平台和长效机制。 3.坚持突出重点。高度重视推进闽台重点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的相互对接,鼓励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提高协作配套能力的产业对接,推进福建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与台湾相关产业的对接。 4.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和“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要求,积极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鼓励承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产业升级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研发中心。 三、闽台产业对接的主要行业和方向重点 (一)信息产业对接 福建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省产业门类中规模最大、带动面最广的主导产业。目前福厦沿海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9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在产业布局上基本形成了福厦计算机及其外设产品、厦门移动通信、福厦数字视听产品和以福州、厦门软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