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辽宁省锦州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锦政发〔2006〕43号
【发布日期】 2006-08-04
【实施日期】 2006-08-04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锦政发〔2006〕4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省直有关单位:

  《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施“三年大变样,十年大振兴”方略和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纲要》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你们要结合工作实际,切实落实《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做好《纲要》与本县(市)区、本部门、本单位年度工作安排的衔接,扎实工作,认真督促落实,为我市“十一五”时期实现建设滨海新锦州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六年八月四日

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条件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团结进取、奋力开拓,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初见成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4%,超过预期4.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2397元,完成预期目标124%,折合15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3%,超过预期3.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52.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16.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37.1%提高到38%。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三个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零部件两个新兴产业发展较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8.3%提高到20.4%。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六个百万工程”基本完成,形成了十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3%,超过预期2.3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渤海、恒大和华联三大物流企业投入运营。旅游业总收入累计完成94.5亿元,2001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深化推进各项改革,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全市164户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了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改制面达到87.2%。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3.5%。农村金融、供销、粮食流通和税费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政府机构改革、合乡并镇工作顺利完成。全市出口总额累计完成12.6亿美元,年均递增41.2%。“十五”前三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3.6亿美元,年均增长30.3%,“十五”后两年因国家调整统计口径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1.3亿美元。劳务输出累计9000人次,年均增长31.4%。域外招商引资累计达到208.7亿元。开发区对外开放先导示范作用显著增强,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5亿美元。

  中心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锦州港拥有4油、3集、8杂15个生产性泊位和1个辅助性泊位,2005年港口吞吐量完成3003万吨,集装箱20.1万标箱。锦州机场加入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公路总里程达到3622公里,黑色路面铺装率、二级以上公路比重、高速公路里程都居辽西之首。“数字锦州”建设取得成效,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1.2亿元。锦州南站、中环路二期工程、百股大桥、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渤海大道、图书馆等项目开工建设。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完成。农村公路累计完成1167公里,新增通油路行政村239个。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32万平方米,新增燃气用户6万户,新增公交线路22条。城市美化绿化、老城区改造、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建设有所改善,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238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万亩。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处置率均达到控制指标要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城市80%以上天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

  社会保障和就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新增就业岗位累计35万个,企业下岗职工30.9万人实现再就业。城镇社保试点全面完成,五年累计发放社会保障金额近10亿元,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市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2.5万人减少到5.1万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862元、3730元,年均分别增长9.2%和10.2%。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125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4.1平方米增加到17.7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8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1%,超过预期1个百分点。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基本达到“普九”标准化要求。建成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1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由2000年的42.1%提高到51.1%。普通高校在校生增加到5.4万人。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多次成功举办了锦州民间文化节、中国(锦州)北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销会和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2003年市京剧团成功问鼎全国梅花奖。全市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99%。重大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成功防止了“非典”疫情传入我市,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达到9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活跃,多次成功承办全国大型体育赛事,竞技体育在2004年全省九运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五名的良好成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建设加快,社区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建立了集中行政审批(办证)中心,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到267项。行政监察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治市,“四五”普法规划规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得到增强,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框架已经形成。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双拥”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和国家级“双拥”模范城。

  (二)主要问题

  回顾“十五”发展历程,锦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中心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较小,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任务相当艰巨。二是产业层次较弱,主要表现在农业不稳,工业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三是外向度、开放度水平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四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乡两级财政困难,农民收入有待提高。

  (三)比较优势

  地缘优势。锦州地处关内外咽喉要冲,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内蒙东部及东北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口,是全省“五点一线”沿海区域经济布局中重要一点。

  区位交通优势。锦州位于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是连接我国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与周边城市均处在“1小时交通圈”内,已经形成陆海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科教商贸优势。锦州现有6所高等院校和25家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约13万人,教育科研实力居全省第三位。商贸和物流服务半径覆盖东北西部和内蒙东部近40万平方公里,是关内外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历史文化优势。锦州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拥有现代城市发展所必需的深厚文化底蕴。

  (四)发展环境

  从机遇上看。全球经济呈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信息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三大趋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全国宏观环境总体进入了新的调整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整体开发锦州湾为核心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的战略决策,锦州自身固有优势更加明显,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巨大能量。

  从挑战上看。世界经济和周边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和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主要产业和产品的过渡期将结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区域经济地区之间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加剧,体制、资金、人才、科技、资源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瓶颈。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锦州振兴方略,以整体开发锦州湾、构筑辽宁开放新支点为主线,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开放牵动三大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基本完成锦州老工业基地振兴任务,努力把锦州建设成为重要的开放型港口城市和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各项工作与振兴方略相衔接。

  --坚持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统一。

  --坚持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

  (三)战略定位

  回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依据突出的区位特点,科学估价未来发展优势,“十一五”乃至更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锦州发展的战略定位为:辽宁西部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四)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努力建设港口锦州、工业锦州、开放锦州、和谐锦州,积极打造滨海城市新形象。

  主要标志:确保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具体步骤:到2007年,基本构筑区域性中心城市总体框架,实现“三年大变样”。到2010年,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到2015年实现“十年大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预期指标: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超过3000美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5∶44∶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生产总值协调增长,年均增长15%。出口创汇总额年均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以上。

  (五)开发锦州湾

  锦州湾是开放的跨行政区域的概念。整体开发锦州湾,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辽宁全面振兴,建设和谐辽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一五”时期乃至未来10年,锦州在实施整体开发锦州湾战略中的总体思路是:遵循规划统筹、资源整合、设施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按照“一港、一区、一带、一面”总体布局,重点以建设锦州大港为突破口,以打造国家级石油化工加工和储备基地为切入点,以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水平和建设凌海工业经济带为增长极,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海洋经济,着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努力实现锦州率先突破,带动、辐射、服务辽西沿海经济区。

  三、经济发展

  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主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围绕建设工业锦州,继续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竞争力强的新型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年均增长20%。

  建设十大新型基地。石化产业基地:继续支持中石油锦州石化公司炼量扩能改造,积极推进中海油千万吨炼厂和百万吨乙烯工程前期工作,全力争取落实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建设项目,发展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钛白粉生产基地:完成钛白粉二期、三期扩能改造,形成年产9万吨高档金红石型钛白粉能力,建成国内最大钛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前期工作。特种铁合金生产基地:建设原子能级海绵锆生产线、金属锰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重点发展锰硅合金、金属铬、钼铁等产品。焊接材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无镀铜二氧化碳保护焊丝、焊条和焊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继续扩大玉米、大豆、花生、腌渍菜、稻米等产品加工量,改造提升白酒系列产品,扩能改造啤酒生产线,重点建设林纸一体化项目。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发展启动机、发电机、安全气囊、镁合金轮毂、减震器、变速箱与发动机核心部件、底盘、汽车起重机、举高消防车等产品,逐步把汽车零部件产业建设成为我市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硅系列产业基地:发展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片)等产品,重点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年产400吨单晶硅、1600万片单晶硅片生产线、30兆瓦太阳能电池和光纤及半导体用石英玻璃等项目。船舶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船舶自动化设备、船舶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配电设备、船舶通讯设备、船舶安全设备等产品。电真空器件生产基地:重点实施高氧化铝陶瓷及金属化、陶瓷真空开关管嫁接改造项目。机械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包装机械、集装箱、农业生产机械等产品。

  建设八大产业集聚区。城市西部石油化工区:壮大中石油锦州石化公司及其关联企业,重点建设以石油化工为代表的重化工业,构建重化工业集聚区。临港工业区:发挥港口优势,拓展临港工业,建设各具特色的石化、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临港工业产业园区,构建临港制造业集聚区。汤河子工业区:加快管理体制创新步伐,整合工业有效资源,盘活资产存量,发展铁合金和钛白粉等产品,构建冶金建材产业集聚区。凌南与南站IT产业区: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和凌南工业园与南站新区IT产业园现有基础,通过资产重组和企业迁移等方式,构建IT产业集聚区。凌海工业区:大力发展造纸、服装、机电产品、农产品深加工和滩涂养殖加工业,依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