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垫江县委、垫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繁荣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建设渝东经济强县、实现富民升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渝委发(2005)29号)和《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渝委办发(2006)6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大力加强我县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审时度势,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认真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建设渝东经济强县、实现富民升位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不断增强垫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 “十五”期间,我县文化建设获得新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群众文化日益活跃,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不断涌现,为丰富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塑造垫江的品牌文化形象,促进垫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县文化发展水平偏低、文化观念相对滞后、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色品牌文化打造不够、文化市场不活、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高、农村文化阵地逐渐萎缩、城镇文化与乡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等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其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文化事业整体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相适应,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建设渝东经济强县,实现富民升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也不相适应。 当前,垫江文化建设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的趋势为加快我县文化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加快我县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加快我县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加快我县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市场,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加快我县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垫江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我县加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不断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为建设渝东经济强县、实现富民升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全县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县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产业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文化设施功能配套、布局合理,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到2010年,建成市级文化先进县,为建设与渝东经济强县相适应的文化高地打下坚实的基础。2020年,基本建成与渝东经济强县相适应的文化高地。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健全以县文化体育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村文化活动室为补充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创建一批文化先进典型,创作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努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高文化服务的水平和效果。 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通讯社、广播电视台和政府部门网站等媒体要打造精品栏目和品牌节目,增强指导性、权威性、观赏性,充分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数字化建设步伐,恢复农村广播网,推进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结合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强农村影院的新建和改造,增加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改善农民看电影的条件。重视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强网上主旋律宣传。加强出版物发行体系建设,加强“三农”图书和未成年人出版物的发行工作,增加电子出版物和多媒体出版物的发行量,增加农民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和看得清、听得懂、跟着干的电子音像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构建集纸、磁、光、网络于一体的发行体系,推动发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到2010年,全县所有乡镇均有出版物发行网点。 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文艺工作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落实“三贴近”原则,营造良好创作环境,制订文艺精品创作奖励制度和表彰办法,鼓励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着力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曲、音乐、舞蹈等方面加强创作力量,多出精品力作。精心组织元旦、春节、“七一”、中秋等传统节庆和牡丹节大型文艺演出。坚定不移地办好牡丹节。办节的指导思想是“牡丹搭台、经贸唱戏、扩大开放、提升形象、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办节的方针是“政府主导,业主介入,市场运作,全民参与”;办节的原则是“隆重、节俭、求实、创新”;办节的目标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紧紧围绕打造牡丹文化,充分发掘垫江山野牡丹大气、自然、品种纯、生命力强、独具韵味的特色,开展写牡丹、画牡丹、说牡丹、唱牡丹、演牡丹系列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化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评选命名活动。切实在文化设施、文化景点、文化街区、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等方面充实牡丹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具有牡丹文化特色的绘画、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威风锣鼓、铜管乐、唢呐、金钱棍、莲花闹、戏曲、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牡丹村、牡丹园生态游等旅游项目。着力打造垫江牡丹文化,让垫江牡丹文化走出垫江、走向巴渝、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