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京发改〔2006〕1215号 各有关单位: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是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十一五”时期首都金融业发展需要,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完成的。该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是全市“十一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一五”时期本市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请全市各有关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推动本市金融业更好地发展。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6年08月07日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6 第一部分 "十五"期间北京金融业发展回顾 7 一、发展成就 7 二、存在问题 14 第二部分 "十一五"时期北京金融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18 一、环境分析 18 二、指导思想 21 三、基本思路 21 四、发展目标 22 第三部分 "十一五"时期推动北京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措施 27 一、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努力打造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27 二、大力推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29 三、努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32 四、推动符合本市特点的资本市场建设 33 五、积极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中介机构,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36 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37 七、加强农村金融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8 八、大力推动银行卡的应用发展 39 九、积极支持地方金融企业发展 40 十、推动奥运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融合发展 41 前 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首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将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北京金融业也将全面加快改革、创新和发展步伐。实事求是地编制一个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对于北京金融业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金融体制改革政策的精神,特编制《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本规划在总结分析北京金融业"十五"期间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城市定位、经济发展实际以及金融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环境,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推动北京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措施。 第一部分 "十五"期间北京金融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北京金融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政策,改革、开放和创新步伐加快,风险防范能力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实现自身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首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北京金融业保持较快增长,增加值年均增长10.6%,2005年达到79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7.2%。金融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辖内中资金融机构实现利润40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了2倍;2005年末驻京金融监管部门管辖范围内(以下简称"辖内")中资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为3.28%,比2002年下降了5.58个百分点。 (一)金融组织体系更趋健全。 多元化的银行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京分支机构网络布局更加合理,外资银行在京分行和代表处继续增加,北京银行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北京农村信用社改制后组建了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数量有所增加。截至2005年末,北京辖内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61家,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22家。 保险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呈现多元化、专业化发展格局。相继有3家保险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3家保险集团公司成功在海外上市,2家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完成了产寿险分业经营。截至2005年末,北京地区共有保险公司44家,其中产险公司14家,寿险公司28家,外资再保险分公司2家,政策性保险公司营业部1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227家,兼业代理机构5800多家。 证券经营机构也有较大发展。截至2005年末,北京地区共有证券公司总公司14家,分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171家,证券服务部14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10家,管理证券投资基金42支;期货经纪公司20家,期货营业部26家。此外,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辖内其他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大众汽车金融公司、丰田汽车金融公司和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金融公司相继在京成立。 (二)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 银行信贷市场规模增长迅猛。截至2005年末,北京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8970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了1.53倍,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6785.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了1.7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9%,比"九五"期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北京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335.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了1.42倍,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3834.5 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了1.3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1%,比"九五"期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 货币市场交易活跃。2005年,北京辖内商业银行累计拆入和拆出额分别为1571.96和1579.34亿元;累计债券正回购和逆回购分别成交7261.18和4043.87亿元;累计买入和卖出现券828.93和973.22亿元。北京地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增加到103家,交易额也有很大增长。 股票和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北京地区上市公司由"九五"末期的65家增加到2005年末的116家,截至2005年末累计上市融资3331亿元,比"九五"末期增加了2374亿元;2005年在京企业当年共发行企业债券340亿元,截至2005年末地方企业累计发行企业债券110亿元,比"九五"末期增加85亿元。2005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9322.5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4343.7亿元,国债成交额305.4亿元,基金成交额91.3亿元。 保险市场发展迅猛。2005年北京地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97.7亿元,比"九五"末期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37.7%。其中,财产险市场保费收入67.1亿元,人身险市场保费收入430.7亿元,分别较"九五"末期增长了1.1倍和5.8倍。保险深度达到7.4%,保险密度3293元,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金融改革和创新步伐加快,金融服务品质进一步提高。 稳步推进金融改革,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改革获得突破,改制设立了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实现了由合作制向股份制的历史性转变。原北京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后更名为北京银行,经改制和重组后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成立了区域金融稳定评估分析小组,加强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认真做好被关闭金融机构的破产清算工作,努力维护首都金融体系稳定。各金融机构规范落实国家金融改革政策,加强新形势下的金融创新,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有很大改观,2005年辖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60.3%。 金融创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加大。从负债方管理上看,储蓄替代型产品不断出现,例如货币市场基金、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连结保险产品、万能险、各种企业和个人理财服务以及信托投资计划等品种;从资产方管理上看,逐步出现了多样化的消费信贷品种,以及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及信贷二级交易等新的金融产品;从金融产品功能上看,从传统的资金融通型开始向风险管理型、成本锁定型和提高流动性的方向发展。此外,电子化金融产品也蓬勃发展起来。 在金融服务上,开始向以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市场转变。银行机构和产品设置更加贴近客户需求;证券经营机构服务品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基金业坚持投资与服务并重的经营理念,引进了旨在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标准认证体系;保险业的服务手段日趋多样化,保险电子商务也在探索中有了一定发展。 (四)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2004年12月1日北京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成为第14个准许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城市。截至2005年12月末,共有10家外资银行北京分行正式开办了人民币业务。 外资金融机构在京数量继续增加,种类趋于多元。截至2005年底,北京地区共有外资银行分行25家,支行4家,外资银行类代表处78家。截至2005年末,在京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达到17家,其中直接在京营业的寿险总公司5家,寿险分公司10家,再保险分公司2家。外资保险机构驻京代表处达到87家。 外资金融机构在京业务量也达到了一定规模。截至2005年末,外资银行北京分行的营运资金规模达到7.28亿美元,吸收存款20.96亿美元,发放贷款41.99亿美元。外资保险机构保费收入所占份额继续提升,扣除不可比因素,2005年底外资保险机构保费收入达到29.3亿元,市场份额达到9.6%。 (五)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