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石政发〔2006〕30号
【发布日期】 2006-08-12
【实施日期】 2006-08-12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石政发〔2006〕3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石家庄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00六年八月十二日

石家庄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石家庄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石家庄构建省会经济圈、在新起点上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科技肩负着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任务,也肩负着在全省高点创新、引领未来的重大功能。谋划好我市“十一五”时期科技发展思路、目标与重大措施,是新形势对我市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点工作。根据国家、河北省和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结合我市科技发展现状与未来需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6至2010。
  一、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科技战线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关于科技发展的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育新兴接续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壮大县域支柱产业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市科技事业获得快速发展,2004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20个科技进步示范市之一。
  1科教兴农取得较大进展。利用本市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丰富、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多的优势,通过实施良种工程,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和专用农业新品种;通过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了一批关系到我市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了我市农村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通过组织一县一业、农业科技传播和山区开发等一系列科技工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培育形成了石家庄市农科院大地种业、燕赵种业等19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已经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服务的主体;建成22个重点农业科技园区,试区面积达2.9l万亩,直接辐射面积达46.8万亩,以园区为龙头,组建专业协会6个,带动农户22.59万户;实施了“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目前全市粮食、果品、生猪、鸡禽、牛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3%、86%、95%、97%和85%。
  2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在省、市政府的重点支持下,医药行业建立起了一批具有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中间试验、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功能的重点研究室、中试基地、医药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和医药企业孵化中心,省科学院、省医科院、医科大学、省农科院都成立了不同性质和攻关领域的医药与生物研究机构。依靠科技支撑形成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华药、石药、神威、科迪药业、以岭药业等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纺织、食品、机械、化工等行业也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
  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利税3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年增长率分别为24.6%、43%和31.8%。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逐步显现,在通信电源、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液晶显示材料、金刚石工具等方面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且具有较强开发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
  4科技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石家庄市每万从业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74.1人,高于同期河北省32.7人的平均水平和全国42.8人的平均水平;全市全社会科技经费筹集总量不断增长,2004年占全省的37.32%,在全省各地市中处于首位;R&D经费支出增长较快,2004年科技R&D投入强度为0.93%,高于同期全省0.5%水平;政府科技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从2000年的0.93亿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1.78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从2000年的0.47亿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0.89亿元;2004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2%,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66%,石家庄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总量投入占同期县(市)区财政支出总量的比重为142%。
  5科技创新产出成效突出。“十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6369件,其中发明专利为1330件;授权量为3160件,其中发明专利为338件,都比“九五”时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十五”期间,在全市702项科技成果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8项,占1.14%;国际先进水平105项,占14.96%;国内领先水平(含国内首创)438项,占62.39%。获奖成果共554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长特别奖3项,省自然科学奖6项,省科技发明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61项。
  6科技条件与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1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3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创立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9家。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中心是国家认定的首批企业技术中心。
  7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科研院所改革已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05年底,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5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21.5亿元。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到16.2亿元,占总支出的10%,其支出总额是2000年的4.8倍。
  (二)存在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我市科技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科技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引领全省科技发展的作用不突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重引进、轻消化吸收,主导产业缺乏技术创新的支撑和引领;科技投入严重不足,R&D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的1.31%平均水平,仍有11个县(区)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占同期县(区)财政支出总量的比重低于1%,并且资金分散,效率较低;创新环境有待优化,对科技资源的吸引力不强,接收能力较弱,虽然近临京津,但没有形成与京津合作创新的良好格局,不适应区域竞争的需要;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企业创新缺少人才支撑;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的社会基础,不适应新形势下加强科技工作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提高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  二、面临形势与科技需求
(一)面临形势
1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的趋势,要求我市必须适应新的潮流
一是科技创新速度加快,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基础条件。二是科技转化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科技竞争的焦点不断前移。三是科技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科技支撑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四是科技国际化速度加快,各国在大规模、跨学科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开展合作,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研发机构。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科技发展模式,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以新的姿态迎接挑战。
2科技成为国内外竞争的焦点,对我市科技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升科技的地位,明确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目标,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明确领先领域,加强科技组织创新,建立不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期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国内看,各省市都在强化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省会城市,都在进一步提升科技的地位,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科技人才激励和人才引进政策等,这对我市科技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国家、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工作,2006年初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出台了促进科技发展的配套政策。我省六月份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出台了加强科技工作的政策。“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拥有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科技需求
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市加快发展,尽快提升省会经济圈的实力与地位,对科技提出了更加迫切和强烈的需求。
——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靠科技。未来五年正是我市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实现“翻两番、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也面临着提升省会城市地位、形成全省科技创新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历史责任。只有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加快科技进步速度,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如果没有科技的强力支撑,更快、更好地发展不可能实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靠科技。要改变我市主要依赖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来实现。未来五年,正是我市人均GDP处于2000美元至3000美元发展阶段,是消费结构剧烈变动期,解决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加快制造业的振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规模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加速构建和谐社会依赖科技。解决城市化和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升县域特色经济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科技起着根本和核心作用。为每个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加速科技的普及与推广,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分享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好处,需要通过科技工作来得以满足。
——处理好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根本途径在科技。改善目前我市资源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的节约,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借助京津的核心是科技。今后几年推进与京津的联合协作是我市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利用京津加快我市高新技术的发展,振兴主导产业,做强县域特色经济,关键是如何利用京津的科技资源。科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突破口,又是京津带动我市发展影响最大、带动力最强的核心要素。利用京津发展我市,科技肩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三、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沿着集成优势资源、强化自主创新、重点领域突破、实现跨越发展的思路,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为支撑,以技术跨越带动经济发展的跨越,为加快实现石家庄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二)发展思路
未来五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集成优势资源,强化自主创新,重点领域突破,实现跨越发展。
集成优势资源:适应现代科技创新趋势的要求,结合我市科技资源特点,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重点,集成省会科技资源、京津科技资源、国内科技资源,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和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自主创新: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以在农业和部分产业原始创新、在工业领域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在相关领域加强集成创新为重点,形成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我市未来发展。
重点领域突破:根据我市科技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强化重点领域的突破。主要在重点科技资源利用上实现突破,在主导产业技术升级上实现突破,在科技创新体系网络建设的重点环节上实现突破。
实现跨越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加,科技创新力度的加大,实现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省会城市中上水平;支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强化我市在全省科技引领发展的核心地位。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与京津对接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上水平;在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重点科技资源的利用、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环节上实现突破,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依靠科技解决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取得明显成效,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到2010年建设成创新型城市的主体框架。
2具体目标
——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有较强创新实力的科研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全省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知名企业和驰名商标产品。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逐年递增,到“十一五”末,达到25%。
——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品种更新1—2次,优良品种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常见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