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农业生产抗旱技术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农业(畜牧、水利农机)局、畜牧中心、蔬菜办、果业局: 为了有效指导各区县(市)开展农业生产抗旱工作,我局研究提出了《农业生产抗旱技术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立即广泛宣传动员,复制张贴抗旱技术方案表,大搞抗旱技术示范,努力实现不因技术问题减产减收。 二○○六年八月十五日 农业生产抗旱技术方案 今年入夏以来,持续的睛热酷暑天气,使我市农业生产遭遇了30年、部分地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灾害。今年夏伏旱灾露头早、持续长、范围广、危害重。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1905.3万亩,其中重旱897.8万亩、干枯388.4万亩、绝收182.2万亩;农业经济直接损失17.7亿元。为顺利战胜特大干旱灾害,从技术上切实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结合我市生产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生产自救,保存能力,降低损失的基本思路。实行分段、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科技抗旱的主导作用,积极采取多种抗旱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抗旱科技含量,确保农业生产增收少受影响,千方百计把干旱给农业经济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目标任务:通过强化科技抗旱,落实节水抗旱技术措施,农业各产业达到下列目标: 1、劳务输出:组织完成10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赴新疆采摘棉花。 2、晚秋生产:完成晚秋粮食生产300万亩的计划面积。其中再生稻保收面积120万亩,秋洋芋、秋荞、秋红苕180万亩。 3、蔬菜生产:增种速生蔬菜4.5万亩,调剂蔬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4、水果生产:加强以柑橘为重点的果树抗旱管护,确保果树少裂果、少死树,重旱区果树裂果率减少一半以上。 5、畜禽养殖:不因技术方案不到位而导致大牲畜和生猪中暑死亡;尽量避免禽类中暑死亡。 6、水产养殖:通过各种技术措施,确保大旱之年水产养殖安全,努力做到轻灾水体不减产或增产;重灾水体少减产;未受灾水体大增产;灾害损失灾后补,确保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4万吨。 二、各业抗旱生产技术方案 1、粮食生产 1.1 在土粮食 1.1.1 红苕。重点保一台土的红苕。根据水源条件,在早晚喷施1-2%尿素液,促进茎叶生长。做好磷酸二氢钾、尿素和草木灰等肥料的准备,在收获前的40天左右,用5-10%草木灰水或千分之五的磷酸二氢钾,每亩喷施75-100公斤,每隔10天左右1次,共喷2-3次。 1.1.2 高山水稻、玉米。雨后适当增施粒肥,作好蓄水的准备;及时动员群众收晒已成熟的稻谷等作物。 1.2 晚秋粮食 1.2.1 再生稻。下午或傍晚收割头季稻;及时检查再生芽萌发情况,早晚喷水保芽护苗;雨后检查发苗情况,根据稻田发苗,每亩达10万苗以上的田块,看田施用发苗肥。 1.2.2 秋洋芋。一是作好种植区域布局(必须布局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以防秋季降温过快薯块不能膨大,绝不能因受灾就盲目扩大生产);二是抓好良种组织调运工作,及时到巫溪、武隆、酉阳、巫山、开县、城口等地调剂调运种薯,选用鄂薯3号、南中552、渝薯1号、中薯2号等早中熟良种;三是根据天气预报提前作好催芽,开好三沟(主沟、厢沟、围沟);四是在雨后及时施肥、盖草、播种,有条件的地方尽力推广稻草覆盖秋洋芋;五是卡住播期,保证在9月20日前播种完。 1.2.3 秋荞子。一是作好种植区域布局(重点布局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山区,海拔较低的地方,以防秋季降温过快影响正常灌浆结实,渝西有种植经验的地方也可种植,绝不能因受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