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二○○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3 (一)“十五”发展回顾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二、总体要求与奋斗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三、强工展业,建设生态型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业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 四、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区域发展 (一)明确主体功能区划 (二)发展“两轴”,构建“三圈” (三)镇园互动,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做精做优高效生态农业 (二)加强农村新社区建设 (三)“内聚外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 (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五)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六、加快设施建设,强化发展支撑 (一)综合交通设施 (二)给排水设施 (三)能源保障设施 (四)信息设施 (五)防灾减灾设施 七、建设文化名县,培育提升软实力 (一)加快文化名县建设 (二)推进现代教育体系建设 (三)构筑人才支撑体系 (四)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五)完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六)构建全民健身体系 八、加强生态建设,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二)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三)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资源 九、打造“平安遂昌”,构建和谐社会 (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切实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 (三)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五)稳步发展人口与计生事业 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创业环境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三)构筑良好的市场秩序 (四)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十一、强化实施保障,提高规划效力 (一)完善规划体系 (二)强化贯彻执行 (三)落实资金保障 (四)跟踪检查并适时调整方案 (五)加强民主监督
遂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着重提出“十一五”时期遂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指导我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和开放带动战略,齐心协力、奋发有为,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前完成“十五”计划主要指标,整体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十一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迅速提升。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8.12亿元,年均增长14.3%,比“十五”计划目标高出6.3个百分点,比全省、全市同期增速分别高出1.5和0.6个百分点,提前三年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397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五”计划人均1000美元的目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2亿元,年均增长20.4%。 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27.4:42.6:30.0转变到2005年的17.2:46.4:36.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生态农业初具规模,茶叶和竹业两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全县合力兴工,园区建设步伐加快,规模工业培育初见成效,金属制品、特种纸、竹木制品、精细化工、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突出。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迅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2005年外贸自营出口总额达到5257万美元,年均增长67.6%。引资工作进展良好,共引进企业124家,其中外资12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90万美元,引进内资11.42亿元人民币,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提速。城市化水平达到36%,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7平方公里,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步增强。加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顺利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大力实施下山移民工程,建成一批移民新村。稳步推进“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建立完善扶贫助学制度。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以交通、水利、电力、环保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龙丽高速公路遂昌段、石王公路改造、省道砂改油及路面修复、康庄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小水电发展。稳步推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全县农村电网建设改造。 社会发展更趋全面。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失业保险参保率100%,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67元,大大高于“十五”计划目标。 “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不足,发展过度倚重少数骨干企业,尚未形成围绕骨干企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产业链和企业群;受地形条件限制,空间拓展困难,城镇化发展滞后,人口、要素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共享程度较低,县城和中心镇的要素集聚功能薄弱,科技人才短缺;公用设施和公共事业市场化水平不高,资金筹措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历史欠帐较多。这些问题要在“十一五”时期着力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今后五年,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较为有利,是遂昌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推进经济社会新跨越的关键时期。 从国际背景看,世界政治环境总体仍将保持和平,全球经济在复苏后将保持稳定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加深,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发利用要求和水平将大为提高,这为遂昌吸纳国际先进要素,提升现有产业素质和培育新兴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国内环境看,走科学发展道路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特征,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将从企业领域转向财税、金融、外贸、社会保障和政府自身等领域,开放型经济将由规模扩张转向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并重;和谐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家将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解决社会分配差距和基本民生等问题,这为遂昌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从区域实际看,遂昌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闽三角经济圈的交汇区,随着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和龙丽高速公路、衢丽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遂昌更好地接受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与产业扩散,加快发展特色制造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我省加大区域统筹发展力度,加快金衢丽产业带建设,实施山海协作工程,部署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遂昌全面快速优化发展环境。 从遂昌自身看,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长,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交通瓶颈制约的根本缓解,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得天独厚的生态、山水、矿产等资源优势,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未来五年是遂昌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重要转折期。 面对重大战略机遇和各种困难挑战,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紧紧抓住良好发展条件,积极破解各种发展难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要求与奋斗目标 (一)总体要求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战略总体部署,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扩大开放为先导,充分发挥资源和后发优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着力增强城镇功能,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特色制造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四张“金名片”,加快建设协调发展、大气进取的新遂昌,力争到2010年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十一五” 时期,遂昌发展要确立以下战略定位: 生态经济强县。顺应经济发展潮流,立足特色产业及生态资源优势,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内聚外引,加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延展产业链,提高特色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为依托的生态型产业结构,建成浙江省生态经济强县。 特色制造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业,打响“中国建筑五金生产基地”、“中国竹炭之乡”等品牌;大力拓展产业门类,构建以金属制品加工为主导,特种纸、竹木加工、精细化工等为重要组成,新型电源电池、矿产资源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为补充的工业体系,力争成为全国最大的黑色金属制品加工基地,国内最大、世界领先的特种纸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竹资源产业化基地。 绿色农产品基地。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个层次的农业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以茶叶、笋竹、高山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重点,发展区域生态农业;进一步扩大“石练菊米”、“龙谷丽人”国家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加强绿色有机食品的申报工作,建成浙江省著名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文化休闲旅游胜地。深度挖掘汤显祖文化、好川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民间特色文化等人文资源,发挥遂昌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山、湖山、神龙谷)、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风景名胜区、湖山温泉、含晖洞等景观优势,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养生资源,突出文化、休闲、养生主题,促进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的高度融合,大力发展旅游业,培养产业强势,把遂昌建设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 (二)基本原则 做强特色产业和做大生态经济并重。坚持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并举,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步伐。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先进制造业,延展产业链,提升竞争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突出生态资源和环境优势,着力培育生态型产业,逐步扩大总量规模,增强对县域经济支撑能力。提高产业结构整体竞争力与综合效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强化城市功能和统筹城乡发展并重。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为有效途径,牢牢把握功能提升和布局优化两个关键环节,实施“强园兴镇、镇园互动”举措,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大中心城市、重点镇,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联动发展,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统筹城乡步伐,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和创新体制机制并重。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十一五”发展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交通与城乡基础设施投入;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市场运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干部考核机制、综合监督机制、全民教育机制和资源保障机制,加快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遂昌。 提高人口素质和提升生活质量并重。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发展的先导力量,加快文化名县建设,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增强创业素质、提升创业能力。把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发展的落脚点,更加重视就业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公共服务,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三)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 “十一五”时期遂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夯实基础。 主要发展指标是: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在增长方式转变和整体素质提高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培育出若干分工合理、配套完备的企业群。力争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2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外贸自营出口额超过8000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0:38,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 ——城市化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5%。基本形成快速便捷、外接内联的综合交通网络,乡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0%以上,形成全县2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畅通的电能输送网络,县城及经济重镇形成220kv输变电系统,农村形成110kv、35kv输变电系统;行政村通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信号基本覆盖全县。 ——社会发展更加全面,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基本建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健体系。力争到2010年,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25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 ——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初步完成生态县创建任务,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力争到201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5%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分别达到100%和70%,城市污水处理率大于70%。 ——公共服务更加高效,社会管理日趋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力争到2010年,农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基本实现集中供养;科教文卫体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分别达到38%和20%;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85%。 三、强工展业,建设生态型产业体系 抓住绿色消费兴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交通条件改善的有利机遇,以生态、文化、矿产资源为依托,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内育外引,量质并举,大力发展特色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逐步构建高效益的生态型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业 进一步强化和发掘特色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培育企业群,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清洁生产水平,做大做深主导产业,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培育扶持潜在产业。 1、做大做深金属制品主导产业 围绕建设“中国建筑五金产业基地”,在坚持扩大规模的同时,引导骨干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开发生产高档金属制品和建筑五金制品,瞄准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研制开发新产品。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和充裕市场需求,有选择有步骤地发展优特钢产业,推广清洁生产、现代冶炼等先进技术及装备,重点生产各种附加值较高的特种钢、优质钢、不锈钢,积极延伸不锈钢产业链。立足金属制品产业,积极拓展普通机械制造领域,重点发展与本地产业联系紧密、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各种金属制品生产设备、矿山机械配件等装备产品。鼓励企业加入国家和省五金协会,创造条件成立县级金属制品、建筑五金制品行业协会,加快金属制品、建筑五金制品产业的品牌培育。依托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个私企业和家庭生产企业,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遍布城乡各地的金属制品加工网络,发挥企业集群效应,打造国内重要的金属制品制造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