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科技厅关于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福建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闽政[2006]23号
【发布日期】 2006-08-17
【实施日期】 2006-08-17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科技厅关于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科技厅制订的《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十七日

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今后15年,是福建省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省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指南,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针,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我省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初步具备了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科技创新支持和服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科技进步与创新水平稳步提高。据科技部监测数据,2003年,我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0位,2001~2004年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均居全国第9位;“十五”期间,全省专利申请受理量34832件,专利授权量22090件;2005年我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全国第11位和第8位。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格局进一步形成,2004年,全省有53个市(县、区)通过科技进步考核,25个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加强。2004年,全省科技活动人员7.53万人,比上年增长5.3%。全省共有9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51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遴选了新材料与器件、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研究、福建省病毒性疾病新药研发平台建设等10个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整合了科技资源,促进了学科交叉和人才聚集,培养了领军人物与科研骨干,提升了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2004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99.1亿元,比增32.2%,占工业总产值的24.6%;实现利税214.58亿元,比增32.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量78.40亿美元,占外贸出口的比重26.7%。至2005年底,全省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11家。
  高新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纳米技术及其应用、光电子信息功能材料、膜技术和精细化工材料等方面的研发,高速路由器、通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网络隐患扫描系统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取得进展。网络交换机、网络终端机、高清晰度平板显示等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研发以及电子政务技术开发、集成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为“数字福建”建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制造业信息化进一步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部分学科和产业技术拥有优势。在化学、海洋、生物、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科学等学科,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的优势学科群,海洋和水产科技研究力量居全国前列。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农业和医药等产业,形成了产业技术特色。在这些领域拥有15位两院院士和一批高层次领军人物。在纳米技术、有机光电子复合材料、高效光催化、生物技术育种、抗肿瘤活性物质、艾滋病病毒以及化学发光理论与应用研究等多个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我省在超级稻、转基因水稻育种、甘蔗和黄红麻引、育种研究,海水养殖育苗与增养殖技术等方面居国内领先;胰岛细胞移植技术为亚洲首创,心脏、肾脏等器官移植技术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研究获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个戊肝IgM抗体诊断试剂、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毒诊断试剂、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及其口服液“瑞帕明”;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2005年,农业植物新品种已授权17件,居全国第12位。超级稻Ⅱ优航1号在尤溪示范头季平均亩产928.30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最高纪录为543公斤;晚熟龙眼新品种立冬本在闽东大规模种植;通过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提高了芦柑、乌龙茶、蘑菇等特色产品的质量;大黄鱼、对虾和鳗鲡等病害检测及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依托林业科技攻关项目,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星火技术产业带、星火技术密集区,启动实施“一县一业”科技富民工程,建立了漳州(福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及各类农业成果核心熟化示范区306个,部级和省级科技示范场49个,省农副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基地为全省120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加快了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企业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04年全省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22611项,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5个、中国名牌36个(居全国第5位)、省级名牌506个,国家免检产品90个。2004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占全省科技活动经费86.21亿元的77.23%;全省有4519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高科技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80%,成为本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支生力军。
  知识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拥有66所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52个、硕士点500多个,覆盖了10个学科门类;已建有35个国家级、部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中试基地,2004年全省县以上政府部门属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机构109个;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和机制逐步优化。初步形成覆盖工业、农业、社会科学等领域、门类比较齐全的科研体系。
  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建立国家级高新区2个、省级高新区5个。已建设食品保鲜、电机、模具、陶瓷、纺织面料、塑胶管材等6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已批准建立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全省已有各具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8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各类技术贸易机构1300多家。
  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制定了《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科技法规;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制、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实行了科技奖励制度和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
  科技基础条件与创新环境逐步改善。我省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科技基础数据、实验动物、科研仪器、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有了长足进步。2004年,全省R&D投入45.50亿元,增长21.3%,财政、税收、金融等部门对科技创新给予的扶持措施,为科技进步创造了条件,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有力杠杆。
  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巩固加强了同6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间的科技合作关系,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网络。科技兴贸计划的实施提升了我省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开展项目成果和技术难题的双向推介,搭建科技招商引资平台。2005年共对接项目3538项,总投资605.14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435项,总投资256.54亿元,对接境外项目326项。
  闽台科技合作向纵深发展。在农业、水产、医学、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20多个学科领域中已开展了双向交流与合作;引进了台湾农产品加工先进设备1500多台套和台湾水产、水果、蔬菜、花卉、畜禽、食用菌等优良品种800多种,筛选推广130多种,推广面积5万平方公里;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等多个产业的技术合作成效显著,目前台湾光电产业7成在大陆,其中3成在我省;启动了台湾学者(泉州)创业园建设;国家级闽台农业合作实验区已在福建全境推开,闽台科技合作又迈出新的一步。
  但是,我省科技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全社会R&D投入水平偏低。二是科研力量较为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多,技术供给难以跟上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占8.2%,低于全国10.3%的平均水平;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占22.2%,低于26.2%的全国平均,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三是科研基础条件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科技资源分散、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善,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还很薄弱。
  二、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并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人类认识局限,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科学和技术依然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为解决现实能源短缺开辟新的途径,纳米科技孕育新的突破,可能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向。面对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能力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把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福建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既是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省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要实现提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面临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而且面临发达国家和周边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以及海峡对岸台湾省在经济科技占有优势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部署,建设创新型省份,依靠自主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