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业经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纲要》是我市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背景下编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贯彻实施《纲要》,对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一五”规划纲要阐明了全市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各县区、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要认真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妥善解决执行中的具体问题,为确保各项规划指标顺利完成作出贡献。 盘锦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十八日 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阶段;是建设适宜居住城市,着力构建“和谐盘锦”的关键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一个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五年规划,对于实现盘锦这一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 (1)“十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为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负重前进,大力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积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生态市建设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441.3亿元,年均增长7.3%。其中,油田经济年均增长2.6%,地方经济年均增长14.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70美元,年均增长6.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5亿元,年均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13.1%。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7.4亿元,年均增长12.6%。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制定并实施了《盘锦市接续产业发展规划》,非油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46%。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4.6%。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加注重效益转变,水稻种植、河蟹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油气开采和石化等支柱产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一批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形成了新的增长能力。信息、旅游、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57.5%。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完成了城市防洪一期工程、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双台子区老城区改造初见成效。制定并实施了《盘锦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启动了循环经济试点和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了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政府行政服务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制面达到94.4%,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主辅分离工作进展顺利。农村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农场经营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开放型经济继续得到发展,五年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外贸出口完成4.8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不断增强,占全市经济比重提高到23.6%。 社会事业发展成绩斐然。标准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发展,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有效推进。群众性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新型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初步形成。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成效显著。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妇女儿童、档案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推进,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67元,年均分别增长10.1%和7.6%。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由“九五”期末的19平方米和27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和30平方米。 (2)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加大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步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双重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仍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进一步增强,给我市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将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将继续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经济开发、开放步伐加快,我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之中,又位于辽西沿海城市群和沈阳中部城市群的交汇地,既可以参与到整个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之中,又可以接受沈阳大都市圈的辐射和置身于辽西沿海城市群的联合发展。三是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出现加快向北方转移的趋势,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土地、能源等各项要素方面的优势。辽宁省实施“五点一线”沿海开放战略,“十一五”期间要建成沿海大通道、盘锦船舶修造产业园区、盘锦港油码头和各专业园区的建设以及我市沿海经济带、西部地区的开发将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有利平台。四是辽河油田继续采取积极的稳产措施,同时积极扩大多元开发,既为我市发展接续产业赢得了时间,又拓展了接续产业的发展空间。华锦集团61万吨乙烯扩建及500万吨原料油加工配套等一系列深加工项目的开工建设,宏冠造船项目及配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将形成有力的拉动。五是我市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延长、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农业科技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加快城镇化步伐提供了现实保障。六是我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一定优势。 虽然我市的发展具有以上机遇和有利因素,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油气产量的递减对整个区域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和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等形成较大压力;二是对外开放度和开放水平不高,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总量和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四是科技和人才资源制约严重,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级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适用型人才不足;五是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强。尽管存在这样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但我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大格局下,只要我们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就一定能化解各种困难和矛盾,在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发展全局 (3)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加大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步伐重大历史机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宜居城市建设三大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园区带动。加快建设和形成全国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北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交易基地。努力把盘锦建设成为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自然生态良好、民主法治健全的现代城市。 (4)“十一五”时期要基本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标志:一是经济实现稳定较快发展,到“十一五”末期,经济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基本建立起多元产业共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到“十一五”期末,非油产业比重提高到70%以上;三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城乡人民收入居于全省领先水平。主要指标: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其中,地方年均增长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形成市区、县城、中心镇和一般小城镇“四位一体”的城镇体系。对外开放有新突破。形成多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0%以上,把盘锦真正建设成为沿海对外开放区域。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城乡人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城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07‰以内。生态市建设迈出新步伐。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各项环境指标明显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8%,到“十一五”期末分别达到17700元和7450元。在进一步提高城乡人均居住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和环保节能型住宅。 三、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接续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