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宁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宁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力度,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明显实效。“十一五”时期,根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目标,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通过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水型社会等,全面促进宁夏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一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形势 一、“十五”时期回顾 “十五”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源头治理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大举措,在生态建设、沙化治理、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158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245万亩(含退耕还林面积436万亩),飞播造林面积7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26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8.4%提高到10.5%。“十五”以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00平方公里,年减少入黄泥沙0.4亿吨。全区境内实现了草原承包到户和全面封山禁牧,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500万亩。 自然保护区面积由“九五”时期的20.5万公顷,增加到“十五”的47.4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比重由4.0%提高到9.2%。湿地保护和恢复性建设重点实施以银川市为中心的“塞上湖城”工程,连通了阅海、西湖、化雁湖等7个湖泊的景观水道工程。在鸣翠湖、大西湖、康熙饮马湖等实施了退田还湖、水道清淤输浚、恢复植被、保护管理设施等工程,有效地保护了湿地资源环境。 “十五”期间,我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及退牧还草等项目建设为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良好基础。⑴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5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3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72万亩,封育50万亩。在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注重基本农田建设和后续产业培育。目前山区人均旱作高标准基本农田已达到了2.6亩,种草养畜、特色林果、中药材、劳务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初具规模。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缓解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局面,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改变了山区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习惯,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⑵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初具规模,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243.2万亩。在北部引黄灌区,以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为目标,实施了第二代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和“兴果富民”经济林建设工程。根据公路、铁路、水系建设的格局,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完成绿色通道工程里程达3600公里,完成黄河护岸林389公里,建设了银古公路绿化工程,银川西部防护林工程、贺兰山东麓生态绿化工程、景观水道示范工程、石嘴山西部防护林工程等一批具有生态、景观和社会效益的城市林业工程,对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贡献;在中部干旱风沙区,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完成治沙造林204万亩,全区累计治理沙漠化土地500多万亩。根据资料显示,1999年—2004年,全区沙漠化土地减少了38.1万亩,尤其是沙漠化类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流动沙地减少了30.2%,固定沙地增加了10.2%。沙漠化整体呈现逆转趋势。⑶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十五”期间,主要是对规划区内的577万亩有林地、灌木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进行有效地保护。首先加强对六盘山、贺兰山和罗山等森林资源的管护与建设,通过采取封育、飞播造林相结合的办法,增加和恢复森林植被,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⑷全区境内全面实施了封山禁牧,签定了农户对草原承包或联户承包的责任书,建设草原围栏面积1360万亩,真正做到了草原围栏建设责任到人,管护到位。 ⑸贺兰山东麓银西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6万亩,完成围栏封育7.3万亩。 (二)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的进展 1、工业污染防治 “十五”期间,全区加大了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国家规定的6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除二氧化硫外,其它5项基本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化学需氧量、氨氮、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分别比“九五”末降低了53.8%、55.7%、22.4%、32.5%和84.3%。黄河水污染综合指数逐年下降,2005年黄河出境断面及各监测断面主要污染物COD比2000年降低62%,连续几年控制在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内。全区范围内没有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铁合金、电石、金属镁等高耗能行业污染治理全面启动,废物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资源化迈出新的步伐,2005年全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3%。危险废物、医疗垃圾治理开始启动,放射性废物安全送贮率达到99%。 2、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结合城市化战略的实施,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五”时期全区主要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90%以上城市噪声污染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主要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汽车尾气达标率达72.2%,银川市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的名次连续多年保持在西北地区前列,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比“九五”末下降了21%。银川市、石嘴山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3天和274天。全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五”时期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13座、垃圾处理厂1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59.5万吨、日处理垃圾能力3020吨,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与国际接轨严格遵循国际规则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既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又要紧跟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防止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既要看到诸多有利的发展条件,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把宁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推向一个崭新阶段。 面临的机遇:⑴从国内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向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倾斜。这给我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⑵从全区环境看,一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稳定在500公斤,肉、奶、水产品和油料产量人均占有量分别为42公斤、80公斤、8.6公斤和23.8公斤,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为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奠定了有利的条件。三是农业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南部山区已基本解决温饱,引黄灌区已经初步达到小康。四是国家加大了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停并转一批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不符合基本生产条件的小厂小矿,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大量工业污染等,为今后生态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面临的挑战:⑴资源承载能力弱。由于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匮乏,人口的增长已超出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⑵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人口快速增长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河流干枯及环境污染等方面。⑶结构性环境矛盾突出。“十一五”期间,宁夏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仍然很大,工业结构的单一性仍然明显,冶金、化工、煤炭、电力等行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全区区域性和结构性污染更加突出,资源导向型的增长方式和集约化程度低的产业发展局面仍将继续。随着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全区电力装机将达到1300万KW,标煤消耗量每年将达到1600-2200万吨,SO2排放量将达到38-53万吨,烟尘排放量将达到6.5-9万吨,粉煤灰将达到295-410万吨,炉渣排放量将达到33-46万吨。加上造纸行业、煤炭间接液化、煤基二甲醚、甲醇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工业污染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 ⑷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不断加重。随着全区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的扩大,化肥施用和农药用量、畜禽粪便增加,大量的有机化肥随农业退水排入地表水体,残留农膜使土壤透水等物理性状恶化,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首要因素,对黄河水质和农村饮用水源的安全潜在的负面影响增大。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不断加重,成为继工业污染后新的污染防治领域,使污染防治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⑸环境法制体系、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环境检测能力建设滞后。现行的环境执法能力、管理体制和监测能力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环保工作的要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向良性循环、社会和谐发展。以加强政府宏观协调管理能力为主线,强化环境法制体系建设;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以生态建设项目带动战略为突破口,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提高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保障城乡环境安全。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在处理好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同时,全面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意识,促进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 基本原则 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杜绝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坚持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并重,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坚决杜绝老污染源边治理,新污染又重现的现象。 二、全面规划、科学治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优先保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治理区域和重点治理工程。 三、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贯彻落实国家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 四、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与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结合起来。 五、坚持政府主导,促进公众参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加强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政策、资金支持。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管理。 第三章 规划目标 到2010年的主要目标: 用5年的时间,使宁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重点生态脆弱区域和环境污染区域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城市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生态和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自然资源进一步得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初步建立一个和谐的宁夏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系统。 生态建设方面:紧紧抓住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开发宏观战略思路的调整,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农村乡级公路、农村户用沼气及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建设力度,实施水源涵养林四期工程,构建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继续推进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为重点的项目带动战略。到201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8%,新增草原围栏面积1000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新建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2个),新建湿地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4个),新建湿地公园13个。 环境保护方面:初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重点行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较大提升。到2010年,全区万元GDP能耗降低到3.35吨标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控制在12.2万吨,降低14.7%,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1.1万吨,降低9.3%,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70万吨。 到2020年的远景目标是: 在GDP翻两番的情况下,基本扭转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全区生态与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建成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示范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趋于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总量控制的国家限额内,并力争有所削减,环境压力得到明显缓解。环境管理法制化体系基本建立,工业污染防治能力和环境综合整治能力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全年天数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变化93%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 。 第四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