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市政发〔2006〕80号
【发布日期】 2006-08-26
【实施日期】 2006-08-26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市政发〔2006〕80号



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已经2006年市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06年8月26日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四化”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也是加快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按照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
  西安是我国科技教育、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2002年西安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中国最具创新竞争力的6个城市之一。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机构66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41个。普通高等院校37所,其中全国重点大学9所,进入国家“22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6所,军事院校13所。各类院校共有各级重点学科430多个,博士授权学科点33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6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40万人,“两院”院士43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580余人。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0.92%,位居全国前列。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心,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产业培育与平台建设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专利、标准化战略相结合,不断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整合科技资源、激活创新潜能的基础作用,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全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科技资源加速整合,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科技部关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导向、体现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制定实施了“西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构筑“三大平台”、建设“四大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以创新研发为重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160多家。技术转移、风险投资、技术咨询、科技评估等科技中介机构400余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近50家。“十五”期间,我市加强了四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我市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相继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西安基地、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重大技术标准专项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兴贸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重要品牌。
  (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十五”期间,我市共有987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其中市级奖励358项、省级奖励603项、国家级奖励26项。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0638件,累计授权专利达5531件,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超过1265件,同比增长54%。“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奖项上的六年空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的“百名院士亿元创业工程”吸引了近30名院士创新创业。“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坚持以推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和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激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业、加速科技产业化为抓手,形成了以西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科技力量为依托,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支撑,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实施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0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项目100多项,支持重点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项目50多个,培育、组建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200余家。
  (三)自主创新充满活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的科技优势,加大市场配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力度,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领域四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发展潜力和吸纳外部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上市企业已达31家,其中13家高科技企业已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挂牌交易。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了结构合理、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作为全国5个重点建设高新区之一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具备了较强的企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聚集能力,引领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奋进。
  
(四)科技进步成效显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到“十五”末,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7%。县域科技工作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的科技辐射和成果推广体系。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富民工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推动了城市科技优势向郊县辐射、转移。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获得较大进展,在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我市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莲湖、碑林、新城、雁塔、未央、灞桥、长安、阎良、户县9个区县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考核,碑林、雁塔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
  二、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原则
  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眼西安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引领和支撑。全面提高西安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突出集成创新。以打造西安自主品牌为目标,加强技术资源和创新成果的融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应用原始创新,加强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