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信阳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河南省信阳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信政〔2006〕40号
【发布日期】 2006-08-26
【实施日期】 2006-08-26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信阳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信阳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八月二十六日


信阳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河南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5月也召开了省科技大会,部署了努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了进一步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加快我市科学技术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信阳,实现争做中原崛起后起之秀的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导下,全市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工作的全面开展,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多元化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市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2005年达到1.5亿元。高新技术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达到2.7%。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了600件。全市科研成果共取得了市级科技进步奖362项,省以上科学技术奖27项;共签订技术合同171份,技术合同成交额2.1亿元。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5年我市生产总值已突破500亿元,拥有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掌握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内领先的技术,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并要求河南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争做中原崛起后起之秀”奋斗目标,为我市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同时,我市科技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3%,低于0.5%的全省平均水平,大大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和队伍建设薄弱,优秀科技人才匮乏,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仅为8人,低于15人的全省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信阳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1、指导思想
  全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争做中原崛起后起之秀”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信阳。
  自主创新,要从增强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从现实的紧迫需要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引领未来,着眼长远,有选择地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全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科技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强化自主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原始创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化体制改革。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突出战略重点。针对发展目标、围绕战略部署、集中科技资源,实现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营造环境,优化机制,凝聚优秀科技人才,大力激发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协调发展。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发展目标
  全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争做中原崛起后起之秀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发展目标是: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0年达到1.5%,到2020年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到2010年达到50%左右,到2020年达到6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到2010年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到2020年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全市总体科技水平到2020年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3、总体部署
  全市科技发展既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又要突出战略重点,一是加快电力、冶金、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领域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二是突破食品工业、非金属材料、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四是解决人口与健康、资源和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五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六是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吸引和用好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本纲要确定了8个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并选择35项主要任务进行安排。为了集中科技资源,突出战略重点,首批规划了6个重大科技专项和2项重大科技工程,同时部署了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三、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
  全市科技发展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进行规划和部署,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制造业
  发展方向:(1)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重点提高数控机床、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关键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2)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加大先进技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