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枣政发〔2006〕45号
【发布日期】 2006-08-27
【实施日期】 2006-08-27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

  现将《枣庄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

  

枣庄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精神,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十五”科技事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我市认真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02项,注册各类专利722件,省级名牌产品28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47项,表彰市科技进步奖540项。枣矿集团承担的“高浓度水煤浆燃料”和“废弃矿井高强渗流治理技术与安全生产”分别获得2002年度、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了重大突破。兖矿鲁南化肥厂研制的“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装置”等3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水煤浆气化和粉煤气化两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气化技术的企业。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所采用的“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和“洁净煤气发电与甲醇联产关键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有7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首次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二)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

  五年来,大力实施高新技术及产业、农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六大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4亿元,增幅达80%,居全省第五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2.3%提高到10.3%;枣庄高新区生产总值实现10.27亿元。五年来争取国家和省无偿资助经费5098万元,安排市级经费2756万元,带动全市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6.8亿元,科技计划执行绩效显著提高。在全市开展了“十百千星火富民工程”和“农民致富奔小康争创科技示范户活动”,启动了科技特派员活动,科技富民工程成效显著。利用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各项事业研究开发支持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市属科研机构顺利完成改制任务,科研机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枣庄师专升格为枣庄学院,市劳动技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枣庄工业学校升格为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知识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拥有国家级研究中心(基地)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8家,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技术贸易机构186个,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农业科技园区(基地)30余家,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孵化园2家,科技服务体系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两届科技博览会,市政府分别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省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新项目、新产品达240余项,科技合作与交流成效显著。

  (四)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五”期间,我市制定了《关于加快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健全完善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了科技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我市五区一市连续4年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2005年为全省整体通过考核的六个市之一。五年来,我市不断创新科技文化和理念,建立科技人才、科研项目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机制和平台;倡导勇于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全市上下已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显著提高。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市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科技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高,高层次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依然存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实现优势领域的技术突破和重点领域的技术跨越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能源、建材、煤化工三大基地建设,科学合理地确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统筹各方面力量,集中抓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全部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

  3.坚持市场导向,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把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全面推进企业科技进步。

  4.以人为本,优化创新环境。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创新团队;发展创新文化,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精神,建立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业潜能。

  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继续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省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企业与其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6.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支撑发展与引领未来相结合,提高科技满足需求和超前发展的能力,按照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超前部署,引领未来,创造新的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提供支撑。

  (三)发展目标

  1.“十一五”科技发展奋斗目标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环境,突出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全市综合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为全面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每年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50项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到60%以上。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建立稳固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科技投入的目标责任制,切实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

  ——建立以农业龙头科技企业为主体、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应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良种产业化进程,培育3—5个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科技示范镇、村、户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搞好农业机械的研究开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带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立适应科技发展和创新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功能完备和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2.到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