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邢台市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邢政函〔2006〕56号
【发布日期】 2006-08-28
【实施日期】 2006-08-28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邢台市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

沙河市、邢台县、临城县、内邱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 《邢台市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2006-2010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邢台市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2006-2010年)
  一、规划背景
  邢台市太行山区面积3801平方公里,占市总面积的30.4%,农村总人口58.4万人,约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10,涉及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内邱四个县的36个乡镇,935个行政村,形成邢台市西部天然生态屏障,对邢台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邢台市山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邢台市的天然绿色屏障。山区4县横贯邢台市西部,是我市林木、水源、矿产和再生能源的重要基地。即是我市及东部平原地区的“自然水塔”,又是阻挡西北寒流的重要屏障,对全市的生态平衡和安全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革命老区。山区县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邢台县的浆水和前南峪是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革命老区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搞好山区开发,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意义重大。
  三是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集中区。山区矿产资源丰富,铁、铜、煤、镁、钙、水泥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干鲜果品、杂粮和中草药的主产区。
  四是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区。山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已开发和待开发的景点有30余处,是我市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后花园”。
  五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差,交通不便,“干、旱、薄、蚀”严重,经济发展较慢,开发山区对建立小康社会和构筑和谐邢台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通过贯彻实施“科技兴山、开发兴山、开放兴山、合力兴山”战略,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注重发挥全社会的合力作用,激发山区开发建设的内在活力,坚持科技创新注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开发经济模式,山区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开发治理速度和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同时山区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市的山区开发建设仍然是初步的、较低层次上的,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还不相适应。山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影响仍然比较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要求;山区旅游观光业刚刚起步,生态游红色游还很不完善;山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链条环节不全,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严重滞后,名牌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山区科研开发推广力量薄弱,社会化综合服务能力弱,手段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差,科技含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山区开发建设的质量、进度和水平;山区开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仍然是瓶颈因素。
  二、基础条件
  1、开创了“太行山道路”。20多年来,通过上级有关单位的鼎力支持,一批科研院所单位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大力帮助,深入实施“科技兴山,开发兴山,开放兴山,合力兴山”战略,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制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推广50多种生态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各类新优品种121个,兴修水利工程542处,完成了一批试验区和开发项目,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山之路,被国务院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2、总结出一整套山区开发治理经验。我市以科持为支撑开发治理山区,通过多年山区开发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一整套山区开发的宝贵经验,实现了由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由栽培措施向生物工程措施转变,由技术开发向技术经济一体化转变,由科技示范点向综合试验区转变,开创了山区“生态经济沟”治理模式,丘陵区“农林牧三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山区开发治理科技含量明显增加,山区开发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
  3、树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典型。先后通过各级科技项目扶持了前南峪、西峪、岗底、西竖、良峪等片麻岩开发五大中心试验区和邢台县山区景观生态建设,内邱绿色苹果产业化开发,临城县丘陵区高效林草畜生态链建设等三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实施了沙河“优质奶牛繁育标准化饲养及奶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内邱“无公害板栗产业化生产技术”两项“一县一业”项目。重点支持了山区干鲜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示范、山区生态工程建设与示范、丘陵区三元立体生态经济结构模式开发建设、板栗保鲜加工技术、生态营养蛋生产技术和“农业科技传播站”建设等课题的研究与开发,起到了自主创新、示范带动、辐射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山区治理的科技含量。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实用性强转化率高的科研成果。仅十五期间就有11项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其中,“人工再生生态景观建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在全省山区开发建设中取得的最高水平的技术成果。“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经济林景观建设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板栗奶加工技术及产品”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4、有明显的产业优势。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有了基地树龙头”的指导思想,重点扶持了太行板栗、优质苹果、薄皮核桃、高档果枣、药材种植、生态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我市太行板栗基地已发展到50多万亩,年产量3130吨,针对板栗不耐藏,加工率低的实际,扶持起以板栗奶为主要产品的内邱富岭果品有限公司。邢台宏源食品公司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栗蓉、栗脯加工企业;前南峪益发实业公司投资3600万元建设栗仁加工厂、蜂胶加工厂、保健茶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初步建成,投入生产。以富岗集团、弘隆公司为龙头的优质苹果产业化生产,优质苹果基地种植面积达到7万余亩。优质薄皮核桃是我市丘陵区开发治理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在浅山丘陵区已发展2万多亩。以临城县、邢台县为中心的枣生产基地也可初步形成。
  二十余年来,在国家、省市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经过全市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山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我市的山区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发治理片麻岩山场93.95亩,使片麻岩山场初步治理面积达到200万亩,占可利用片麻岩山场的93%;完成造林面积119万亩,飞播造林85万亩;开发治理干旱丘陵荒岗21.84万亩,占可利用荒岗的34.8%;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平方公里。山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山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山区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初步形成了板栗、苹果、大枣、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产品。其中,“富岗”牌苹果荣获河北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等称号,“浆水”牌果品成为十六大专用果品。山区林果种植面积增加70多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8倍,森林覆盖率达到32.6%,比全省平均高出8.4个百分点;山区县市国民生产总总值提高10.9倍,财政收入增加5.3倍;交通、通讯、水利、电力、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出现了山变绿、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