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民政局关于印发《攀枝花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的通知 各县(区)民政局: 根据《攀枝花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和工作经验,制定了《攀枝花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在执行中如发现新问题请及时上报市民政局。原《〈攀枝花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有关问题的说明》(攀民政(2002)100号)文件同时废止。 二〇〇六年八月二十九日 攀枝花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推进城市低保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四川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和《攀枝花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攀枝花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分类施保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和工作经验,制定本工作规程。 第二条 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适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1号)、《四川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56号)、《攀枝花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令第49号)、《攀枝花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分类施保暂行办法》(攀民政【2005】128号)和本工作规程(攀民政【2006】100号)。 第三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市低保”),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城市居民,主要以货币补助形式,保障其达到最低生活标准的行政行为。“分类施保”是指在已按当地城市低保标准对所有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低保对象进行补差的生活补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因重大疾病、慢性疾病、重度残疾、年老等原因在生活自理方面有困难的低保对象提高其保障水平的行政措施。 第四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遵循以下原则: 一、 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 二、 政府保障与法定赡养、扶养和抚养相结合的原则; 三、 政府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原则; 四、 对城市困难群体实行重点照顾、分类施保的原则; 五、 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 六、 公开、公平、公正、真实的原则; 七、 属地管理的原则; 八、 有效、便民、及时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城市低保工作机构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社会服务行业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在就业、就医、义务教育、住房、日常生活必需基本消费、丧葬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第二章 保障职责 第六条 城市低保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责制。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保工作。城市低保工作纳入市、县(区)人民政府的目标责任管理。 第七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保工作;市、县(区)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落实城市低保资金。市、县(区)劳动保障、卫生、教育、规划和建设、工商、税务、物价、统计、审计、人事等部门分工负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市低保的有关工作。 县(区)民政局以及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负责城市低保的具体管理审批工作。 社区居委会根据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协助民政部门,承担城市低保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市、县(区)城市低保工作机构须按要求配备专职城市低保工作人员,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本辖区城市低保人数的一定比例配备或聘用城市低保工作人员。 第八条 全市各级城市低保工作机构工作职责: 一、 市民政局城市低保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责: (一) 在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对城市低保工作的调查研究,起草本辖区城市低保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制定或调整城市低保的规范性文件和具体政策,制定城市低保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 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低保工作的法规和政策解释;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报告和向下级通报城市低保工作情况;协调、指导、检查、督促、考核县(区)城市低保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三) 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东区、西区和仁和区城市低保标准的调整意见,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四) 会同市财政局编制城市低保资金的预算、决算和对全市城市低保资金的日常管理、检查、监督和情况上报; (五) 负责与本级相关部门协调有关城市低保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与城市低保有关的优惠配套政策,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 受理有关城市低保的政策法规咨询、信访、举报、投诉等工作;负责城市低保工作的行政复议;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在城市低保工作中的违法违纪人员、出具伪证的单位和弄虚作假的保障对象以及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 (七) 负责城市低保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数据库管理、财务台账、统计汇总和档案管理; (八) 负责制定各县(区)城市低保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工作; (九) 开展城市低保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 二、 县(区)民政局是城市低保的审批机关,其城市低保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责: (一) 在县(区)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城市低保的各级政策、法规以及上级工作要求,起草本辖区城市低保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辖区城市低保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 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报告和向下级通报城市低保工作情况;协调、指导、检查、督促、考核辖区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低保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三) 米易县、盐边县民政局会同本县有关部门提出辖区内城市低保标准的调整意见,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和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实施。 (四) 会同县(区)财政局编制本辖区城市低保资金预算、决算和对本辖区城市低保资金的日常管理、检查、监督和情况上报; (五) 负责与本级相关部门协调有关城市低保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与城市低保有关的优惠配套政策,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 负责辖区内保障对象的调查、审核、审批工作,核对发放和回收废止的城市低保金领取证; (七) 受理本辖区有关城市低保的政策法规咨询、信访、举报、投诉等工作;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辖区内在城市低保工作中的违法违纪人员、出具伪证的单位和弄虚作假的保障对象以及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 (八) 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辖区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城市低保工作;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和向上级反映辖区内城市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九) 负责本辖区城市低保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数据库管理、财务台账、统计汇总和档案管理; (十) 负责制定辖区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城市低保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工作; (十一) 开展本辖区城市低保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 (十二) 调查处理辖区内骗取、冒领城市低保金以及违规操作的人和事。 三、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是城市低保的管理机关,其城市低保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责: (一) 在县(区)政府的领导和各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城市低保的各级政策、法规以及上级工作要求,组织、落实城市低保工作; (二) 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报告城市低保工作情况;协调、指导、检查、督促、考核社区居委会城市低保工作; (三) 直接受理城市低保申请,并对申请人及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等情况进行调查、审核和上报;对城市低保对象进行定期审核; (四) 组织发放城市低保金和实物; (五) 受理本辖区有关城市低保的政策法规咨询、信访、举报、投诉等工作;调查骗取、冒领城市低保金以及违规操作的人和事并上报调查情况; (六) 负责本辖区城市低保工作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统计汇总和档案管理; (七) 组织有劳动能力而未就业的保障对象参加社会公益性劳动,并配合就业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或技能培训。 四、 社区居委会受城市低保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协助完成城市低保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其工作职责: (一) 协助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入户调查或接受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受理城市低保申请和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二) 组织成立“城市低保民主评议小组”(由社区居委会主任任组长,分管主任、居民小组长为组员,并选聘社区居民代表参加。社区居民代表由社区居民推举产生,随居委会换届而调整,代表在任期内有变化时,可随时补选),对申请保障或续保的家庭进行民主集中评审,并记录评审结果。 (三) 按照城市低保工作制度的规定,对申请对象的审查、审核和审批的结果进行张榜公布和收集群众意见,并及时上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 (四) 组织保障对象领取保障金或实物; (五) 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组织有劳动能力而未就业的保障对象开展社会公益性劳动或政策法规学习,并做好记录工作; (六) 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低保政策咨询服务,宣传并帮助保障对象落实各种优惠扶持政策。 第三章 保障标准 第九条 城市低保标准的确定和调整,由市、县(区)民政局会同同级财政、统计、物价、劳动保障等部门,根据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等费用,制定城市低保标准(包括“分类施保”的保障标准),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应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四章 保障对象 第十条 凡持有攀枝花市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具有法定供养关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可以家庭为单位,申请享受当地城市低保待遇。 第十一条 本章第10条所述的“共同生活”属以下三种情况之一: 一、 所有家庭成员吃、住等日常生活在一起; 二、 部分家庭成员在非城市低保申请地单独工作、生活,但经济未独立,仍视为“共同生活”; 三、 部分家庭成员为在外地读书(户口迁至学校)的技校生、中专生、大学生或研究生等,仍视为“攀枝花市非农业户口”和“共同生活”。 第十二条 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其非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或直系亲属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的法定供养关系,依法履行相互间的赡养、扶养、抚养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