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质量与品牌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温州市质量与品牌发展规划(200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八月二十九日 温州市质量与品牌发展规划(2006-2020年)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发展现状…………………………………………………1 一、主要优势……………………………………………1 二、存在的问题…………………………………………4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主要目标……………………………………………6 1.近期目标…………………………………………6 2.中期目标…………………………………………8 3.远期展望…………………………………………9 第三章“十一五”主要发展任务………………………………10 一、农产品………………………………………………11 二、工业产品……………………………………………11 三、高新技术产业………………………………………24 四、建筑工程……………………………………………24 五、服务业………………………………………………25 第四章主要措施…………………………………………………26 一、政府推动……………………………………………26 二、政策引导……………………………………………27 三、企业主动……………………………………………28 四、部门联动……………………………………………29 五、行业自律……………………………………………30 六、品质提升……………………………………………32 七、技术支撑……………………………………………33 八、人才保障……………………………………………34 引言 《温州市质量与品牌发展规划(2006-20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品牌大省”战略,依据《温州市质量振兴计划(1999年-2010年)》、《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品牌立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和《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编制,规划期为2006—2010年,展望期到2020年,是未来5年及今后15年我市质量与品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我市深化实施“质量立市”和“品牌立市”战略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主要优势 1.工业经济规模迅速壮大。温州工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规模迅速壮大。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达14094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545.12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加2.5倍和18.3倍。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19家,实现工业产值1242.37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加10.3倍和93.5倍。 2.名牌产品团队不断扩大。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以来,温州已经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团队。目前,全市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5个、中国驰名商标17只(国家工商总局认定11只),浙江名牌产品128个、浙江著名商标162只,国家免检产品82个;获得中国出口培育名牌6个、浙江省出口培育名牌2个;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2个、“钱江杯”优质工程奖45个。2005年,全市328家市级以上工业名牌产品企业实现销售产值743.8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产值的33.2%。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拥有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2001、2003年两次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县”,2005年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3.区域块状经济特色明显。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已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32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鞋革、服装、电器、塑料制品行业规模超过300亿元,汽摩配、泵阀、化学原料及制品、印刷包装行业规模超100亿,2005年温州“产业集群”的总量规模238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67.33%,“温州制造”的区域产业品牌正在打响。同时,还获得国家级农业特产之乡称号16个。 4.质量技术基础日益完善。温州企业在争创名牌产品过程中,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共有3024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88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66家企业通过OHSAS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1500多家企业取得了14300多张3C强制性认证证书,734家企业取得了15个行业49种产品929张生产许可证证书。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9个、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22个、有机产品认证21个。参与国家标准起草的有25项,行业标准有34项,建立了13个产业技术标准体系。8家企业获得浙江省质量管理奖,正泰集团公司、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 5.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实施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2005年全市科技投入达24.84亿元;全年专利授权3116项,累计获得专利21541项。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6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65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4个。拥有县及县以上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17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06家;其中国家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高低压电器检测中心、汽摩配检测中心、泵阀产品检测中心、印刷品装潢制品检测中心的相继建成,为产业质量与品牌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1.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隐患依然存在。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装备简陋、管理落后,企业同质化低价竞争严重,造成假冒伪劣现象禁而不绝,个别行业仍然存在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隐患。 2.自主品牌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生产集中度较低,按国家标准温州99%以上的企业都属中小企业,大企业数量较少,更缺乏像海尔、海信这种产品多元化的龙头品牌企业的支撑,且大部分企业替外国品牌“贴牌”生产。 3.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一是区域质量与品牌发展不平衡。全市11个县(市、区),GDP最大的相差15倍,且有5个县至今没有中国名牌产品。二是行业质量与品牌发展不平衡。部分农产品、工业产品、建筑工程、商业企业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国字号基地连温州名牌还没有,至今未开展商业服务企业品牌评价。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制约了质量与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4.质量与品牌建设的环境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多数中小企业质量意识仍然薄弱,认为能销即“合格”;对创名牌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多做广告就是创名牌、形象设计就是做品牌、误将销售好的产品当作品牌等;质量品牌意识停留在嘴上,实施力量薄弱,投入力量不足,“品牌旗帜、合力共擎”的社会环境氛围还有待加强。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以质量为核心,以诚信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法律为保障,按照国家“以质取胜”和浙江省建设“品牌大省”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质量立市”战略,全力推进“品牌强市”建设,力争通过实施3个“五年计划”,全面实现质量、专利(科技)、标准、人才、商标(商号)、名牌(企业)、行业(区域)、城市等八个方面的品牌战略任务(即“三五八质量提升工程”),使温州主要产业总体质量水平达到或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主要目标 (一)近期目标。即2006—2010年,为规划实施期。主要目标: 1.产值超100亿元的行业和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拥有国家级名牌达到90%以上。 2.新增中国驰名商标9只、国家级“重合同、守合同”单位15家,中国名牌产品15个、国家免检产品50个,中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产品(以下简称中国出口名牌)15个,建筑工程国家鲁班奖1个。 3.主要行业企业自主品牌率达50%以上,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企业占全市出口企业总数的40%以上,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5%以上;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工业类)生产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总销售收入的40%以上,上缴税费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0%以上。 4.产品等级品率、质量损失率和产销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国家、省、市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的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自主品牌企业监督抽查质量指数不低于96%。 5.基本形成1-2个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年产值超500亿元和5-8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优质产品生产基地2-3个。 6.年专利授权量达500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00件;年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超过500项,新产品产值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