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头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汕府办〔2006〕14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头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六年八月三十日
汕头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
前 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汕头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推进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确保实现汕头市环境保护总目标的重要时期。紧紧抓住新世纪的历史机遇,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我市环境保护工作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在认真总结“十五”环保计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和实施好《汕头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对保障我市的环境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出发点,立足我市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合理引导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序发展;依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循环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方针,突出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区域协调;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经济,把我市建成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发展进步、生态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城市。
编制依据:根据广东省环保局《关于做好“十一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粤环办函[2005]28号)、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汕头市“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通知》(汕府办[2004]140号)、《关于印发汕头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汕府办[2005]25号)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思路框架》,并充分考虑《汕头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延续性,编制本规划。
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综合治理原则;
--坚持走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优先治理重点区域流域和污染源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一、“十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一) “十五”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汕头市委、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推行政府任期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全面实施《汕头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汕头市“十五”碧水蓝天绿地工程计划》和《汕头市治污保洁工程实施方案》,着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城乡生态保护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创模达标,依法强化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我市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环境保护先进城市”称号。
1、城市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十五”期间,汕头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较好水平。2005年汕头市中心城区、澄海城区、潮阳城区、潮南城区和南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二级标准及广东省参考评价值。汕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日报污染指数(API)范围10~90,保持在Ⅰ级和Ⅱ级之间,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中心城区酸雨频率为7.4%。
2005年汕头市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各项水质指标年均值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中心城区和澄海城区地表水水质各项指标年均值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达100%,近岸海域水质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相应功能区标准。
2005年汕头市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5分贝,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6分贝,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4类标准。澄海城区、潮阳城区和南澳县城区区域声环境质量也保持稳定,逐年略有改善。
2、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进一步加强
强化环境规划、计划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市政府先后颁布了《汕头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汕头市“十五”碧水蓝天绿地工程计划》、《汕头市“十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汕头市治污保洁工程实施方案》、《汕头市练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把环境保护计划和总量控制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充分发挥了环保参与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为实现“十五”环境保护目标奠定基础。
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努力拓展环保投入渠道,建立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制订相适应的政策吸引外资、民资和侨资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继续加大环保投入,2005年我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2.56%,比2000年增长56.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了雷打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特种废弃物处理中心和一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完成星湖公园、时代广场、东方公园、七日红公园、石炮台公园、人民广场改造工程和中山东路、海滨路等道路绿化工程的建设。完成市区新河沟和三脚关沟整治及龙湖沟引韩冲淤工程,使部分河沟水体乌黑发臭现象有所改善。市区中心城区环保基础设施工程、澄海区清源水质净化厂、潮阳区污水处理厂、潮南区两英镇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也取得阶段性进展。环境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城市综合防治污染的能力。
4、环境执法力度得到加强
加强地方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先后颁布《关于加强汕头港内湾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决定》等5项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同时结合开展环保执法年活动和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2001~2005年全市依法查处环境违法单位2050家,取缔死灰复燃的“15小”企业106家,实施关停并转企业293家,对超标或超量排放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建成31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监测)装置。全力推进华能汕头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建设并建成投入使用,削减二氧化硫年排放量20000吨。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省下达的限值内。
5、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扎实开展,有效改变农村面貌。至2005年底,全市共建成38个市级以上生态示范区和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面积达211平方公里。全市自然保护区体系共32个,总面积12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32.6%,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9%。通过开展创建生态示范区,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带动生态农业发展。至2005年底,全市建成60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规模6500公顷,12家单位22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随着创建生态示范区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6、环境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积极组织实施《广东省“十五”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规划》,加大环保能力建设。至2005年底,共投入资金7374.98万元,建成市环境信息中心和宣教中心、韩江大衙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澄海、潮阳、潮南3个空气自动监测子站以及酸雨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科研、环境信息、环境宣教能力跃上新台阶。
(二) “十五”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得到有效实施。计划中41项主要指标能如期完成的有31项,完成率为75.6%,其中城市环境质量控制指标、环境管理指标等完成情况良好(见附表1)。
全市环保投资项目计划有7大项,共46个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49.67亿元。预计可全面完成的环境保护工程项目10个,占计划项目总数的21.74%,环保重点工程进展缓慢;截至2004年底,累计完成投资约14.00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28.2%。预计完成的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有:汕头市雷打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汕头市特种废弃物处理中心一期工程、澄海区清源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南澳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4个项目;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有汕头市区城市管道燃气工程、城区饮食服务业燃料燃气化工程和华能汕头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等3个项目;自然生态保护项目完成南澎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完成南澳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十五”期间阶段性完成的项目有汕头市区东区排水系统整治工程、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汕头市区汽车加气站建设工程、汕头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汕头市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汕头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水利基础建设工程等。
二、“十一五”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与需要解决主要问题
(一) 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生态环境问题将更显突出。人多地少的现状,使我们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及人口发展压力的严峻形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程度,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口进一步向城镇集聚,加大城市(镇)的污染负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同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历史欠帐较多,污染控制能力低,将使我市环境面临更大的冲击。总体上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工作繁重而艰巨。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将持续快速发展,也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市将进一步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和推行清洁生产,从而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环保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将促进环境法规体系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使环境监督管理得到加强;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综合实力的增强,环保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可能促使环保投入的增加,进而提高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