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豫政〔2006〕64号
【发布日期】 2006-08-31
【实施日期】 2006-08-3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省辖市、有关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全省统筹协调发展、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目标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期间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明显改善。我省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期间,我省低生育水平基本稳定,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6—1.7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7‰,2005年底全省总人口为9768万人,圆满完成了人口控制目标。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着力提高人口素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到1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46燉10万,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全民环保意识普遍提高,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减缓,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2005年底,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到72.1万吨,下降了12%;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Ⅰ—Ⅲ类标准的河段长度增加了1212公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了14.7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的比例提高了19.8个百分点。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共关闭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3860多家,造纸、建材、焦化、冶炼等重点行业和区域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省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3座,总规模日处理污水241.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5.9%,比“九五”末提高了35.1个百分点;建成垃圾处理厂12座,总规模日处理垃圾9300吨,城市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67.5%。

  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及淮河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及平原绿化、通道绿化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79.4万公顷,造林总面积151.3万公顷,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623.4万公顷,绿化通道6万多公里。2005年,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32个,总面积76.66万公顷;风景名胜区达到28个,总面积32万公顷;地质公园达到15个,总面积5.8万公顷;森林公园达到76个,总面积20万公顷;湿地保护区达到14个,总面积25.38万公顷。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2.64%。

  资源保护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明显加强。积极开展了煤炭、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整合工作,资源开采集中度明显提高,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新增耕地7.25万公顷,连续6年实现了占补平衡。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建成了一大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和重大示范工程,大功率铝电解槽、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粉煤灰高掺量水泥、低热值煤气利用和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技术在相关行业得到推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58吨标准煤,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1200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86吨,农业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59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5%,综合利用工业废渣量累计达到1.6亿吨。

  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防洪抗旱、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防治等综合减灾工程建设,灾害监测和预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地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5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6万平方公里。

  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明显提高。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行为进一步规范。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可持续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十一五”时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对我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省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仍未缓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我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人口规模过大、综合素质不高,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虽然近年保持了低生育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十一五”期间将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人口规模进一步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环境负载量增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这将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由于人口规模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使我省人均占有的公共服务资源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同时,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区域分布不合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

  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由于人口多,我省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我省人均耕地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2燉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人均能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燉3,人均占有林地面积是全国平均的1燉6。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快速增加,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设用地、石油、天然气及铝土矿等主要矿产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低,水资源有效利用系数不高,煤炭、铝土矿等主要矿产资源采富弃贫等浪费现象严重,资源的保护、有效开发和节约利用任务繁重。

  环境污染负荷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其中水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出了我省的水环境容量,全省河流水质劣于五类标准的河段还有2629公里,70%以上的地下水部分物质含量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物超标,农村饮用水源污染问题更加突出。由于燃煤量持续增加,二氧化硫成为我省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一些城市空气质量低于三级标准,部分城市酸雨呈加重趋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总体上属于空白,居民生活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有效控制。土地开荒、毁林和矿产资源的私采滥挖造成地表植被大量破坏,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很艰巨,泥石流等环境灾害隐患较大;天然林比重下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抵御病虫害、鼠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生态用水被挤占,一些河流天然水源补给不足,丧失自净能力,水质污染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功能。农业生态环境呈继续恶化趋势,农田生态质量下降,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以上的仅占4.94%,耕层土壤有81.98%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土壤污染影响着农畜产品质量。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形势下,上述问题如不有效解决,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愈加难以调和,经济社会就难以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河南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地进行综合治理,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