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汕头市人民政府印发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广东省汕头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汕府〔2006〕113号
【发布日期】 2006-09-01
【实施日期】 2006-09-0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汕府〔2006〕11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业经2006年7月28日十一届五十四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汕头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一日

  前言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市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初期。信息化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使汕头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内外各地信息化加速发展,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也使我市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一、制定本规划的背景

  (一)汕头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五”期间,汕头市委、市政府遵循国家信息化发展方针,抓住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契机,大力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的逐步加快。2005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为60.2,比2001年的45.12有了显著的提升。

  1.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市已建成由光缆、卫星、微波通信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构成的覆盖全市城乡、通达国内国际、大容量、高速率、立体化、多媒体的基础通信网络。全市电信装备技术水平和通信能力保持全国中等城市先进行列,拥有卫星地球站、国际海缆登陆站、粤东信息大厦等一批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汕头宽带城域网实现了对全市范围的覆盖,IP高速通信平台得到广泛应用。全市网络资源初步实现了有效整合,搭建起跨行业的数据交换平台。

  2.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业、信息内容业以及通信运营业等构成的信息产业体系, 目前,我市信息产业界拥有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2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基本形成了以电子元器件、玩具电子、通讯器材、工业应用电子产品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超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左右,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68家。我市的玩具电子产业已引起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将作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基地之一。汕头的高密度印制电路板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指标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软件业方面,目前全市经省信息产业厅认定的软件企业20家,经认定的软件产品98项。4家企业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汕头软件园目前已有70家入园企业,其中省级软件企业1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其中软件产品销售收入超3亿元。市政府已批准增设龙湖分园作为汕头软件园二期园区。

  --信息内容业方面,汕头正努力打造国内最大的光盘生产基地,全市现有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拥有音像制品复录资格的企业22家,共获准引进光盘生产线配额346条,已投产的达83条。潮阳区CD-R生产规模列全国区(县)级同行业首位,年产量达到全国的1/3。

  --信息服务业方面,全市邮电业务总收入由2001年的30.35亿元增至2005年的38.6亿元。至2005年底,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130.8万,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63.4万,无线市话用户数达到37.1万,宽带互联网用户数超过17万。

  3.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近年来,我市各有关部门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扶持力度,努力培育信息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全介质ADSS光缆等一批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DVD激光头、血站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被列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汕头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也对信息技术创新予以重点倾斜。企业的信息技术创新不断结出硕果,“十五”期间,我市信息化领域共有109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羽毛球毛片在线测量和分拣系统、移动通信手机印制线路板产业化等35个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我市的《DVD/CD只读光学头通用技术标准》通过了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审定。

  4.信息化应用加快推进。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

  --电子政务领域。2003年8月,市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初步发挥了对经济和社会实行在线管理、为公众实行在线服务的窗口作用。 2004年5月,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市政务外网平台初步构建完成。目前,我市市直党政部门、垂直经济管理部门和各区县政府均已基本建立起自己的公众网站。

  --企业信息化领域。我市被省认定为首批“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示范市”,一批企业被认定为省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

  --教育信息化领域。我市校园网的建设蓬勃开展,已形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库,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界与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合作双赢”的新路子,成为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鲜范例。

  --卫生信息化领域。医疗信息化设备、医疗管理软件在我市各大医院得到广泛使用。汕头市疫情信息网络系统已完成了线路开通和设备安装,市、区二级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电信宽带城域网10M独享专线或电话拨号的方式接入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可以实现疫情的网上报送。

  此外,在社会保障、商贸、物流、金融、山区开发、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也呈现加快的态势。“十五”期间,我市有8个项目的建设单位被省确定为全省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

  5.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我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体制性障碍仍未突破。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够畅顺,信息化建设协调难度大,信息化尤其是电子政务领域存在的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等体制性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信息产业竞争力不强。汕头信息产业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缺乏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在产业规模、产品档次上落后于珠三角等先进地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不多。企业创新开发能力与国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大部分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少,创新开发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应用水平还比较低。“重概念轻实效、重建设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等现象严重存在,导致电子政务的实效不能很好地发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

  --政策法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政策还很不健全,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人才短缺。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特别是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影响了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外对信息化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信息化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

  --投入不足。政府尚未设立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电子政务建设经费也严重不足。

  (二)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前的信息化已经不只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也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的改造上,而要关注并高度重视由此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信息化的目标也不再仅仅针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而更多地着眼于通过信息、知识和技术带来的社会资源重组。

  在新的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以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变革为主导,开发和集成各类信息、知识与技术资源;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推动体制创新,降低社会信息化总成本,并推动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建设信息社会做准备。

  信息化建设新的发展趋势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紧紧抓住信息化的重心,促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应用,使信息化成为各项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助推器,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工具。要将信息化融入各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业中去,切实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大、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要加强电子政务、知识性产业和基于网络的现代服务业等的发展,依靠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服务性和社区性等特性,大力推动体制创新。

  其次,要靠新体制推进信息化。一是要有一整套运行协调的管理体制,合并和整合一些信息化管理部门,实现集规划、协调、管理、监督和研究于一体的强有力的信息化执行机构。二是各级政府逐步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管理和引导,出台信息化领域的管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颁布有关的技术标准,形成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局面。三是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吸纳各种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遵循市场调节和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吸纳国内外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

  第三,要促进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降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总成本,增强知识、信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促进社会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财政在公共信息工程项目上的投入,加大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

  二、指导方针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有效的信息人才培养与集聚机制为保障,全面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