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吉市政发〔2006〕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中省市直企事业单位: 现将《吉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六年九月一日 吉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了顺利完成这一历史时期赋予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任,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将就业增长和控制失业纳入了政府工作目标,实行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措施,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局势稳定,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共开发城镇就业岗位38万个;城镇新增就业2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4万人,其中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6.95万人;劳务输出136.7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2%以内。“十五”期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企业就业人员逐步减少,长期存在的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用工形式以及派遣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社区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的相继出现,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初步确立。 (二)职业培训取得明显成果。“十五”期间,一个有利于我市技能劳动者成长和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工作体系开始形成。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全市有9.5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机构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十五”期末,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比“九五”期末提高了157%,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面向社会的各类培训机构年培训量达到3万人次;就业训练中心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年培训达到6000人次。同时,在全市开展了创业培训,到2005年末,全市有6100人参加创业培训,有3400人成功实现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为提高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素质,在全市部署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作用,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 (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基金收入增长较快,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突破,到2005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4.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4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达到28.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25.5万人。基金征缴不断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总规模达到15.7亿元。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取得突破,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95%。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市基本建立,制度运行平稳,基金收支平衡,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了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取得重大进展,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为探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有益经验。到2005年末,完成社保试点并轨人数达到13.8万人。 (四)市场化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逐步形成。劳动合同制度在大多数企业普遍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75%。企业集体协商机制逐步推行,集体合同作用开始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得到加强,与“九五”相比,全市年均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增加100%,结案率达98%以上。 (五)适应转轨时期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基本确立,职工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初次分配的市场机制基本形成,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市场化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初步建立,全市已有15家企业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已经建立了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并实施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2005年职工货币平均工资达到14902元,是2000年的1.8倍,年实际平均工资递增12.6 % 。 (六)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取得成效。“十五”以来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448件,责令用人单位与8万多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责令用人单位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1.59亿元。劳动力市场弱势群体保护得到了加强,开展了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的专项检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七)劳动保障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不断充实和加强。全市普遍在街道、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为全方位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发挥组织保障作用。“金保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以信息化引领劳动保障工作正逐步走向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轨道。劳动保障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增多。 二、“十一五”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