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六年九月五日 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19日信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信发(2006)16号),特制定我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信阳市茶产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05年全市茶园总面积65万亩,开采面积52万亩,位居河南省之首,分别占全国茶园面积的4.2%和3.3%;茶叶年总产量约1500万公斤,总产值8.44亿元,社会总收入达10亿元以上。全市有9个县区、118个乡镇、1235个行政村产茶。有万亩茶园的乡镇12个,集中连片千亩以上茶园20处,国有茶场10个,乡村集体茶场及个体茶场1200多个;全市拥有茶叶加工企业306个,其中省级茶叶龙头企业1个,市级茶叶龙头企业2个;全市拥有百万资产的茶农30余户,茶园面积超过300亩的种茶大户300个;茶叶集贸市场100余个;茶艺馆、茶楼80多家;全市茶农约95万人,茶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 近年来,茶叶生产良种化、机械化、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取得初步成效,信阳毛尖茶原产地保护开始运行,茶叶营销网络体系逐渐形成。自1992年以来,信阳市委、信阳市政府已成功举办了十四届信阳茶文化节,借助信阳茶文化底蕴及其魅力,通过创建“中国茶都”这一城市品牌,不仅使信阳茶叶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高,也把信阳茶叶及信阳茶企业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信阳茶产业全面发展,带动了信阳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薄弱环节 1、茶园基础差,产出水平低 我市茶园有近三分之一为上世纪60-70年代种植的老式茶园,建园基础较差,管理粗放,单产低,亩产值不足1000元;茶树良种化程度低,到2005年,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1.5万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2.3%,与全国平均水平20%相比,差距很大。因此,一方面导致茶园产出水平低;另一方面,影响了茶叶质量以及机械化的推广。 2、茶园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我市茶园虽然比较集中,但多为农户分散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散、规模过小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资本积累分散,不能形成较大的资本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茶叶生产经营条件,茶叶适用技术难以推广应用,茶业经济效益不高,影响资本投入和再生产的积极性,难以走出“低收入—低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循环圈。 3、茶叶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足 2005年,全市1500万公斤的茶叶产品,全部为条形散茶,在茶叶产品深度开发和茶叶综合利用方面尚属空白,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茶叶产品形态单一,茶叶产品附加值低。这种状况如不能扭转,将极大地制约信阳市茶叶市场的拓展、茶树鲜叶资源的利用,影响茶叶产量的提高、产值的增加和效益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