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浙江省其他机构  
【发文字号】 浙水保〔2006〕30号
【发布日期】 2006-09-11
【实施日期】 2006-09-1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水利(水电、水务)局:
  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我厅组织编制了《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2006-2010)》,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并将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纳入当地水土保持总体规划,付诸实施。
 
二○○六年九月十一日
 

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报告(2006-2010年)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快速恢复,是一条适合浙江省自然条件且费省效宏的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是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中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内容的具体化,是开展全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规划范围为全省行政区域;规划期限近期为2010年,远期为2020年,重点为2006年~2010年。
  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现状
  1.1 水土流失现状
  浙江省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2004年全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3654.13km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7798.76km2,中度流失面积4670.27km2,强度流失面积743.37km2,极强度流失面积306.50km2,剧烈流失面积135.23km2。
  1.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陆地面积较小,人口密度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大,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受到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在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控制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充分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降低土地生产力,减少土地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干旱、洪涝灾害发生,危及人民财产安全,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尊重自然规律,在林地、草地等具备植被生长条件的地方,加强封育治理,强化管护等措施,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
  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贯彻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要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治水思路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注重资源配置和有效监管,加大封育保护力度,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工作基础
  ① 具有适宜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自然条件
  浙江省光热充足,降水充沛。全省年日照时数在1100h~2200h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常年≥10℃的持续日数在230天~26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762mm,其中西部、南部山区年均降水量在1800mm以上,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优势十分明显,适宜植被的恢复和生长。
  ② 具有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林草植被条件
  2004年全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3654.13km2,从水土流失所发生的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林地和草地水土流失面积1.12万km2,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1.8%,并且林草地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林草地水土流失面积的97.0%。而轻度、中度水土流失的林地和草地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对象。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林草自然生长速度加快,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土壤蓄水保土、涵养水源能力得到改善,可以有效地控制或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③ 具有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也明确了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随着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开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下降了将近一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生态自身修复能力实现的,各级政府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认识得到了普遍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依靠生态自我修复的思路已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而农村生产方式和种植结构的重大变化,减轻了土地的压力,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资源。无论是从现实的政策环境,还是从社会认识环境等方面来说,浙江省已具有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良好社会基础。
  同时,地处沿海地区的浙江省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财富,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1243亿元,人均达23942元,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提供了财力上的保障,也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④ 具有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和实践基础
  近年来,水利部和浙江省组织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新路子,各级政府和单位也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工作,为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技术和实践基础。东阳市横锦水库上游作为全国第一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2002年以来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与途径、组织实施形式、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以管促修。加强宣传,建章立制,落实责任,加大监督管理,确保封禁治理落到实处。基本工作思路是水利牵头,部门协作,全民参与。
  二是以改促修。改变原来农村能源结构单一的状况。
  三是以调促修。通过结构调整,使封禁治理、退耕还林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共发展果园654hm2,年产果348万kg。
  四是以建促修。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来源。2002年以来共建设基本农田12hm2,兴修拦沙坝5座,开展坡面水系整治658hm2,改造水平梯田521hm2,利用荒滩、坡耕地建设梯田533hm2。另外,在疏林地和荒草地采取人工造林和封育措施改善林相结构,共营造水保林220hm2。
  五是以移促修。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减轻土地承载力。项目区实施生态移民587户,2181人。通过移民,共退耕还林222hm2。
  据调查,自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以来,东阳市横锦水库上游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土壤侵蚀模数由992t/km2.a下降到357t/km2.a,年地表径流减少13%,河流含沙量由0.404kg/m3下降到0.231kg/m3。植物群落良性发展,植物种类增加了近两层,水库的水质始终保持在1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促进了大面积植被恢复,减轻了水土流失强度,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并且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涉及水利、林业、农业、畜牧、科技、财政、扶贫、执法等多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规划,加强协调,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目前,浙江省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仅在个别地区一定范围内开展,缺乏全省层面上的统筹规划安排,一方面是人力、物力和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是无法有效地协调、安排和调配全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同时,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安排,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无法突出重点,更无法兼顾全局,在具体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上也无法做到针对性,实施效果不尽理想。
  (2)组织协调力度不够,优惠政策滞后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由水利、林业、农业、畜牧、能源、土地、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面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自为战,在项目组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不能互相配合,使生态修复工作在项目协调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全省范围内缺乏有连续性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政策或优惠政策滞后,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补充或制定新的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政策,生态移民政策,以及其它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3)投入机制不健全,缺乏资金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虽然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费省效宏的有效办法,但仍需要一定的封育治理费用、管护费用、科研费用、人工辅助治理费用,以及为实现封育治理而必需的配套扶持资金等来做保障。而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用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资金极为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需要,制约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开展。
  目前市、县两级财政大都没有固定的水土保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