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太原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环保局关于太原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并政发[2006]28号
【发布日期】 2006-09-12
【实施日期】 2006-09-12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太原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环保局关于太原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
(并政发〔2006〕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市环保局组织编制的《太原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六年九月十二日

 

太原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市环保局)

 

 

  一、“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一)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1、四项重点整治工程取得很大进展

  “十五”期间,太原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加速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龙头,在持续推进企业达标升级、蓝天、碧水、生态、净化五大环保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取缔关闭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设备、工业污染源治理全面达标、调整燃料结构、控制扬尘污染四项重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2000年工业污染源实现初步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十五”期间,全市共投入59.44亿元的治理资金,开展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工作。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太原市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的实施方案》。全市999个工业企业,实现全面达标的941个,其中,完成达标治理任务的703个,占74.7%;自然停产或因严重超标排污被依法关停的215个,占22.8%;治理任务完成率达到97.6%。

  --结合国家六部委关于开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的要求,全市开展了取缔关闭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设施环保专项行动,共取缔推平土焦坑2715坑,取缔关闭土小企业和落后生产设施447个(其中小机焦12个、土石灰窑127个、粘土砖厂100个、小炼铁厂99个、耐火倒烟窑及海绵铁厂50个、小造纸14个、石膏窑13座、小洗煤10个、联体炉8座、小选矿5个、其它土小企业9个),并对全市40家焦化企业的57个项目进行了清理整顿。

  --“十五”期间,我市把燃料结构调整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主攻方向,以创建无燃煤区、推进集中供热工程、更新改造型煤专用锅炉、推广使用洁净燃料四项。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改变燃料结构控制大气污染的通告》,印发了《市区范围内改善燃料结构,防治大气工作为突破口,推动环境空气质量的改污染实施方案》,以市长令下发了《太原市燃煤污染防治规定》,市区范围内禁止原煤散烧。全市共拆除1235台燃煤锅炉。建成了6平方公里的无燃煤区,更新改造清洁燃料锅炉400余台。

  --针对我市二次扬尘污染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扬尘污染控制的紧急通知》,对控制扬尘污染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政府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齐抓共管、联合行动,加大了对市区内夜间运输渣土、物料的运输车辆密闭运输情况的查处力度,使建筑工地施工过程扬尘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对市区范围内的1148家单位的煤堆、料堆、渣堆进行了“绿网覆盖”;对708家单位的采暖锅炉的煤堆、渣堆进行清空;太原煤气化公司、太化焦化厂、狮头水泥公司等14家企业20处大型堆场建成了全封闭和挡风抑尘设施。

  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建成太钢赵庄污水冶炼废水处理工程、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日增处理能力8万吨;

  --建成了一电厂、二电厂集中供热、东山电厂及城南区域热源厂等项目,集中供热面积可达到50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由“九五”期末的61.12%提高到64.85%;

  --与“九五”末相比,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9.9%提高到36.13%。人均绿地面积由5.63㎡提高到8.28㎡。共计完成造林159.2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8.5%提高到2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增加342.47千公顷,累计治理度由34.5%提高到46.23%。自然保护区建设由4.3万亩增加到总面积达116.7万亩,自然保护区由一个发展到四个。

  3、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

  工业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到2005年底,工业废水治理设施234套,全市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0.17%,与2000年比,处理能力增加12万吨/日,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提高8.05%;年工业废气治理设施946套,总处理能力4364.56万标立方米/小时;主要污染物削减量二氧化硫4.06万吨、烟尘4.41万吨、粉尘2.07万吨。

  城市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累计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10座,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约18.87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1.23%,较2000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累计建成4座垃圾处理场,其中卫生填埋场两座,无害化处理能力2300吨/日,实际处理量1980吨/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05%,较2000年提高4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分别为15.05万吨、5.65万吨、3.77万吨,比2000年分别下降24.07%、44.00%、40.63%,烟尘、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已分别达到“十五”规划目标值。

  全市废水排放总量15205.47万吨,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32267.56吨,氨氮排放量6735.63吨,比2000年分别下降2.63%、27.82%、13.290%,各项污染物均到达了十五规划指标要求。

  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较快,但排放量明显减少。200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083.79万吨,较2000年增加60.08%,其排放量下降45%,达到“十五”规划目标值;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4.9%;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2005年达到83.2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76%上升到80.05%。

  (二)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与“九五”末比较,2005年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分别为0.077mg/立方米、0.139mg/立方米,分别下降了61.5和46.9个百分点,但仍分别超过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0.28倍和0.39倍;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0.020mg/立方米,下降了69.2个百分点,其浓度满足国家一级空气质量标准;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趋于好转,满足Ⅱ级质量标准天数的比例达到67.1%,上升54个百分点;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在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排名比2000年前进了八位。

  --地表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与“九五”末比较,2005年汾河太原段、晋阳湖的14项主要污染物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了58.19%、50.71%,但离功能区标准仍有一段距离,从汾河太原段十个监测段综合污染指数看,以温南社污染最为严重,其它依次为小店桥、清徐二坝、寨上水文站、滩上桥,这五个段面属严重污染,劣V类水质。

  --城区区域环境噪声与交通噪声均稳定达到了“十五”规划目标值,近年来一直保持全国较好水平。与“九五”末比较,2005年城区区域环境噪声为53.8分贝,上升了0.4分贝;交通噪声67.9分贝,下降了0.4分贝;噪声达标区面积覆盖率71.17%,上升了20.41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构性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超重型的工业结构是造成太原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作为老工业城市,太原市的工业结构仍然以重工业为主,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太钢、太化、一电、二电等一批老工业企业已经逐步渗透到市区和主城区。在177平方公里的建成区范围内,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2217MW,焦炭、水泥、钢、铁的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45万吨、162万吨、310万吨、280万吨,这些企业污染排放强度大,2004年太钢、太化、一电、二电、西山等重污染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市区排放总量的73.4%,烟、粉尘排放量占市区的58.6%,对改善市区环境质量造成很大压力。

  --煤烟型污染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太原市的一次能源几乎全部为煤炭,2005年全市煤炭消耗量为3035.8万吨,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其中,工业耗煤占全市总能源消耗量的94.1%,主要集中在冶金、煤焦、电力、机械、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由于这些企业多数都属于老企业,技术装备陈旧落后,能源利用水平相对较低。全市万元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高能耗、低产出的能源消费方式和单一的能源结构,直接制约着全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问题突出。2005年,“万家寨引黄入晋引水一期工程”日供水量达到20万吨,已经占到全市供水总量的40%。但是,由于黄河万家寨水库的水质超标,加之上游岚县、静乐、宁武三县生活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导致汾河水库的总氮等指标超标。2005年由于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仅为94.37%,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下降为97.83%。随着今后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供水量的继续增加,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可能进一步降低。

  --城市基础设施欠帐粪。一是城市集中供热能力远不能满足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的要求。2005年,热电厂和大型热源厂供热面积为占建成区建筑面积的47%左右,市区仍有2000多台燃煤或型煤采暖锅炉(不含重点工业企业采暖锅炉)。同时,由于热源不足和新建筑发展较快,已实现供热区域内仍有大量的燃煤采暖锅炉存在。其次是“城中村”土、小锅炉污染严重。计划搬迁改造的21个“城中村”,就有燃煤土、小锅炉5950台,无任何脱硫除尘设施,且为低空排放,对局部环境影响较大。二是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偏低。2005年太原市生活污水排放量11252.27万吨,只有61.23%的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其余4363万吨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汾河,加之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二次截流,汾河太原段基本无清水来源,河流失去自净功能,造成了太原市各类地表水域污染严重。

  --生态破坏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不稳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耕地减少,水位下降,草场退化,农田林网质量不高、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加之,随着近年来工业生产的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破坏,尤其煤矿开采带来的地表塌陷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更为突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仍然是制约太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GDP年均预期增长11%左右,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全市GDP总值将达到1270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90平方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全市户籍人口控制在367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68.6%提高到2010年的73%。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战略的快速推进和能耗的不断增加,环境承载将面临严峻的压力。

  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有较大增加。据预测,2010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29685万吨,较2005年增加95%,COD排放总量将达59043.21吨,氨氮排放总量将达7772.12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82.98%和15.38%。工业固废产生量将达到2889.42万吨,其中煤矸石1220万吨,粉煤灰485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805.63万吨、460.84万吨、245.26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到134.6万吨,是2005年的1.6倍。

  二是矿山开采带来的生态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太原市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尤其是煤炭开采,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也造成了严重的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等生态灾害,对人们的生存环境构成巨大的威胁。据统计每采万吨煤地表沉陷4.24亩,太原市到2010年原煤产量控制在5000万吨以内,初略估测增加地表沉陷面积71k㎡。

  为此,“十一五”期间我市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遗留的历史欠账,避免发生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而且还要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省会城市率先发展和建设“大太原”都市经济圈为中心,不断改善太原市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为目的,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为目标,结合太原市现有工业、能源、社会结构和环境状况的实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以环境保护需要为动力,以高新、清洁和节能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主要减污方式,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经济可持续的发展。以科技为先导,加强环保科技工作和环保自身建设,促进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决策,全方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太原实际,建立长效环境监管机制,强化执法监督,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质进一步改善,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3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57%以上,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下降25%以上,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35%以上,基本满足环境容量要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环境保护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区环境保护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要求,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1、环境质量指标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晋祠天龙山自然风景区、凌井山、汾河上游、云顶山等自然生态保护区达到环境空气一级标准;市区二级以上天数不少于300天。

  --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汾河太原段中,水库出口至上兰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上兰断面以下到温南社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要求。晋阳湖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汾河公园、迎泽湖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Ⅴ类标准。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