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工业结构升级“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工业结构升级“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工业结构升级“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豫政〔2006〕11号),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为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推进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特编制本规划。 一、工业结构现状与发展环境 “十五”时期,我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快重点企业发展,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长的内生机制不断强化,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质量,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大省,进入了一个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转型、加快向工业强省迈进的新阶段。 (一)“十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1.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十五”以来,我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8.1%,高出全国3.6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2005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228亿元,实现利税1202亿元,利润668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1.8倍、2.5倍和3.8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1.8%,首次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2.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5年,以电子、生物和医药工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60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18.7%,比200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食品、有色、化学、机械装备和轻纺等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1560亿元,年均增长23.5%。公路客车、电力保护装备、大型水泥设备、面制品、肉制品、氧化铝、电解铝等主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首位,我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加工、畜禽加工、铝工业和火电基地。 3.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省“双5亿”企业达到201家,比2000年增加147户,增长2.7倍;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734家,平均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是0.84亿元和0.94亿元,是2000年的1.6倍和2.8倍。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比2000年增加了15家,其中洛阳石化集团、安钢集团和双汇集团营业收入突破了200亿元,永煤集团、平煤集团、中原油田突破了100亿元。 4.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2002年以来,全省先后改革改制了1252家国有工业企业,92%的企业实现了股权多元化,80%的大型企业实施了主辅分离。2005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39.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4.6%,比2002年增加了24.6%,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已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5.优势区域和产业集群迅速发展。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的省辖市尚无一个,而2005年已经达到7个,其中郑州市超过500亿元,洛阳市超过300亿元。中原城市群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比2000年增加了6.4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的县(市)达到20个,比2000年增加了19个,其中巩义市、偃师市、新密市超过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43个,长垣起重机、偃师钢木家具、许昌档发、巩义铝加工等在全国已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6.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达到1450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86个,比2000年增加25个。“十五”期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6521件、授权量3646件,分别比“九五”增长了110%和141%。超薄电子玻璃、大型干法水泥设备、500千伏直流输电保护设备、350千安铝电解槽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长点。 (二)“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升级面临的有利条件 从宏观环境、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看,“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结构升级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不少有利条件。 一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快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步伐,有利于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我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提升产业层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将推动住宅、汽车、电信等高附加值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有利于发展中高端和终端产品,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三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利于我省发挥独特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畜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在经济转型中率先发展。同时,国家在推动创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后劲。 四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省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进入了工业结构快速升级的重要时期。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能源、交通等工业发展瓶颈制约的缓解,为我省工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省上下牢固树立了工业强省的理念,推动工业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良好氛围。 (三)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业层次不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只有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规模仅居中西部第四位。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60%左右,初级加工和中间产品比重大,产业链条短,中高端产品较少。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5.2%,资源主导型、粗放型增长的工业经济特征还比较明显。 2.产业集中度较低。区域工业发展仍然存在“小散乱”现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2005年,我省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仅有6家,还没有一家超300亿元的企业。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不足,产业规模小,产业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不突出。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4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燉3。每万人从事科研活动人员为15人,大大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200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17位。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相当一部分重点企业还没有建立研发中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 二、工业结构升级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结构升级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优势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产业结构由原材料为主向高加工度为主转变,工业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向工业强省迈进。 (二)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010年达到80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年均增长14%左右,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质量。 --产业结构升级目标: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25%,六大优势产业比重达到54%,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技术进步目标:“十一五”末,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1.5%以上,建立40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工业投资目标:“十一五”期间,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企业集团发展目标:到2010年,力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数达到40家以上,其中300亿元以上的10家、500亿元以上的2家。 --可持续发展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5%以上,取水量下降到66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7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三、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提升电子元器件和新型电源两大优势产业 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汽车电子和新型网络通讯器件,形成以微型、低耗、多功能电子元器件为主的产品新格局。扩大材料规模,加快发展锂离子、镍氢和燃料电池。完善新乡(国家)电池产业园功能,引导产业集聚,实现区域配套。 (二)做强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材料及精深加工、超硬材料及制品三大产业链 扩大多晶硅生产规模,夯实精深加工基础。加强原料招商,吸引下游产业来豫,实现产业上下游配套。高起点发展液晶、等离子电视、手机用玻璃基板等上游产品。扩大导电玻璃等深加工产品规模,形成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液晶显示屏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高品级金刚石及制品、立方氮化硼等高端产品,形成品种齐全的加工体系。 (三)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三个高成长性行业 重点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