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城市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江苏省扬州市其他机构  
【发文字号】 扬府办发〔2006〕93号
【发布日期】 2006-09-17
【实施日期】 2006-09-17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城市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城市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九月十七日

 

扬州市城市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城市化战略、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是对全市城市化发展进行调控的指导性文件。各县(市)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在保持合理的城市化速率基础上,研究确立各自城市化目标。本规划的重点是市域城镇体系、城镇发展战略和城乡一体化战略规划。  

  一、“十五”回顾

  “十五”计划实施的五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五年,也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推进最快、城市建设力度最大、城市功能提升最迅速、城市面貌变化最明显的五年。到2005年底,全市有中心城市1个(扬州城),建成区面积71.8平方公里,人口66.7万人。有县(市)城区4个(宝应、高邮、江都、仪征),建成区总面积95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人。有乡镇73个(其中建制镇66个,乡7个),其中被列为省重点中心镇的有18个。在现有73个乡镇中,69个具有独立的集镇区(市区的双桥、汤汪、城北、平山四乡没有独立集镇区),因此有小城镇69个,建成区总面积152.16平方公里,总人口75.4万人。我市城市化水平为48.3%,列苏中第一。

  “十五”期间,我市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是中心城市(扬州城)发展迅速。“十五”期间,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约110亿元。通过大规模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批城建重点项目的实施,使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成区明显扩大,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个滨江大城市的构架已经形成,资本和产业向中心城市的集聚不断加快,作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凸现。

  二是城镇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成绩显著。扬州中心城市、各县(市)城区、各小城镇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面积、入区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都比“十五”初期有较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中心城市,开发区、江阳工业园、广陵产业园、港口工业园、邗江工业园等“一区四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城镇体系趋于合理。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优化了城镇体系。邗江撤县建区及市区四区(邗江区、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的区划调整,为扬州中心城市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各中小城市兼并邻近乡镇,为其加快集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都加速了城市近郊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经几轮撤并,乡(镇)总数(不包括县城镇)由区划调整前的149个减少为73个,使城镇空间体系更趋合理和均衡,促进了城镇的集聚发展。

  四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步较快。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均道路拥有面积、日供水能力、燃气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居住小区化(在小城镇居住组团化)成主流趋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和住宅质量均有较大提高。

  五是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润扬大桥的建成缩短了扬州至镇江和南京的时空距离;火车的开通使扬州融入全国,在更大区域里共同发展;西北绕城公路使京沪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等得以连通。沿江高等级公路、扬州港扩容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沿江开发,此外,还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河流域灾后重建应急工程,城市防洪沿山河综合整治工程等一批水利重点项目。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加速了周边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五”期间我市城市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行政区划虽经调整,但人口分布格局改变不大。全市小城镇总人口虽已达到75.4万人,但人口分布格局改变不大,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平均每个集镇区约0.50万人。

  重点中心镇镇区规模偏小。在重点中心镇里,我市目前没有A类(5万人以上)和B类(3—5万人)镇,C类(2—3万人)镇7个:邵伯镇、范水镇、小纪镇、新城镇、宜陵镇、瓜洲镇、曹甸镇;D类(1—2万人)镇9个:临泽镇、大桥镇、射阳湖镇、三垛镇、杭集镇、大仪镇、青山镇、界首镇、丁伙镇。相对于城市发展,乡镇发展滞后,存在重城轻乡的倾向。

  (二)乡镇工业较分散,不利于城市化进程。据市统计局2004年2月提供的数字,2003年底,全市共有乡镇工业企业21702家(含4个城关镇),从业人员529211人。其中,乡镇建成区有工业企业7046家,占总数的32.47%,从业人员234217人,占总数的44.26%;村庄有工业企业14656家,占总数的67.53%,从业人员294994人,占总数的55.74%。从规划观点看,近30万的村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连同其亲属,约为45万人(带眷系数为1.5)可以离土不离村。村庄企业广泛存在的现状,将制约城镇的发展,严重阻碍我市的城市化进程。

  (三)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不适应当前的资源环境形势。乡镇工业布点分散,投资强度普遍较低;一些城镇人均占有建设用地偏多;一些住宅小区建设用地容积率较低;小城镇不少未建设用地有待利用。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使得乡镇环境污染严重,清洁的地表水已很少见,有的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局部沉降。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基本采取填埋方式,且乡镇垃圾填埋场各自为政,建设标准不一,多数标准较低。乡镇基础设施落后和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综合调控作用有待增强。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保障不力,城乡规划的权威和综合调控作用有待增强。各城镇之间缺乏地区性、综合性的协调机制,特别是对区域基础设施与城镇布局、城镇发展关系的协调不够,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水土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着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相互污染等问题,制约了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城市管理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小城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