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贯彻落实“内蒙古党委、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施意见”的意见
各盟市农牧业(农机、渔业、农管、产业化)局、办,厅属各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06]6号),把中央、自治区的重要决策落到实处,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出如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1)整体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是农牧业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级农牧业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06]6号),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的贯彻意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三化”互动战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中心任务,创新工作思路,找准位置,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紧紧把握“发展、提高、建设、培育”四个关键环节,强化措施,扎实稳步地开展工作。 (2)工作重点。农牧业部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提高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发展循环农牧业和高效特色农牧业。以调整农牧业结构为主线,加快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提升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能力,结合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实际,大力实施“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战略,实现农畜产品增产、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三增”目标,努力使全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3)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突出提高“三个”比重。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以构建农牧业区域特色优势和产品优势为基础,以发展农牧业产业化为措施,以提高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特别是提高农区畜牧业的比重、提高优质高产高效作物的种植比重、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比重为重点,深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内部结构,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推动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55%,主要农作物中优质高产高效品种的种植比重达到65%,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 (4)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为目标,以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建立完整的畜禽良种、饲草料、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为重点,以提高牲畜质量、提高个体产出为手段做大做强一大批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区。草原畜牧业要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强化人工草地、高产饲草料基地和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推行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逐步由季节性出栏、靠天养畜向四季均衡出栏、以建设求发展的经营模式转变。农区畜牧业要以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强农副产品饲用开发,推广青贮养畜和秸杆过腹还田,以现代养殖为先导,推进标准化饲养、集约化经营,实现较快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到2010年全区肉、乳、毛绒、禽蛋等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500万吨、10万吨和50万吨。农区、半农半牧区肉、奶、蛋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70%、90%、80%以上。牧区每头过冬畜有高产打草场或配套草库伦1.5亩以上,棚圈化程度达到95%(暖棚占40%以上)。农区秸杆加工转化利用率不低于70%,养殖户达到户均1个标准化青贮窖。 (5)努力提升种植业水平。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节本增效的要求,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