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通知》(豫政(2005)55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问题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实施。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水耗、物耗大幅度降低,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产业园区,创建一批资源节约型城区、政府机构、企业、社区和学校,使建设节约型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力争到201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64.6%提高到70%。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1.认真实施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06)1457号),尽快完成《郑州市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制定工作。切实抓好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作的落实。 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目录》,突出抓好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尤其是抓好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571号)中涉及我市的九家企业,并选择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必须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明确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加强节能监测,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计量基础管理工作。提出促进全市高耗能企业节约资源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小炼焦、小水泥、小矿山、铁合金、石灰窑等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的治理工作方案。 3.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制定《郑州市机动车环保车型目录》,推广使用高效、低耗、环保、节能的运输车辆,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老旧汽车。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禁止超标准排污车辆上路。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国办发(2005)61号),取消一切针对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的限制,对更新出租汽车车辆时,积极鼓励选用节能环保型汽车。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对更新和新增公交车辆达到欧III以上排放标准的,要给予财政补贴。加快淘汰落后农业机械,开发和推广节能农业机械。 4.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认真贯彻实施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78号)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推动现有住宅、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实行节能50%以上的设计标准,2007年底前要过渡到全面、严格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发,努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并积极开展工程示范。 5.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积极宣传贯彻国家《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冰箱、空调能效标识制度,监督检查生产和市场环节能效标识执行情况,促进高效节能、节水、环保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不低于26℃。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 6.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认真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发改能源(2006)13号),根据《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不断推进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项目建设,抓好秸秆发电、垃圾发电项目。在农村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到2007年,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 7.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加大推行力度,鼓励节约用电。 8.推行合同能源管理(EMC)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