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河南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豫政〔2006〕69号
【发布日期】 2006-09-28
【实施日期】 2006-09-28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2006〕69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河南省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全省发展和改革全局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为把握这一时期我省社会事业发展大势,突出发展主题,明确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在分析社会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况、面临形势的基础上,特编制《河南省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内容涵盖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民政、残疾人等社会事业领域。
  一、“十一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胜利实现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目标,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为今后的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与上世纪末相比,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降至7‰以下。科教兴豫战略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7%。全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毛入学率超过17%。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卫生工作全面加强,人民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体育、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进入了新的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是: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农村社会事业比较落后,缩小城乡社会发展差距任务艰巨;在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强烈的大趋势下,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高层次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是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多,就业形势严峻,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形成巨大的压力;社会管理滞后,难以应对经济社会转型加快而显现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事业总体上缺乏财政资金稳步增长机制,也未建立起完善的多渠道筹资机制,解决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的任务十分繁重。
  今后5至15年,既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体制条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中央提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社会事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将为社会事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发展空间。
  总体上看,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机遇,切实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增加投入,创新体制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十一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社会事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统筹城乡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经营性社会事业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统筹兼顾。坚持以公益性为主体和社会效益优先,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社会发展领域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积极发展经营性产品和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坚持公平与效率并举。既要促进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特别是要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社会权益,又要注重通过强化竞争和管理等手段,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经济效益。
  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社会事业结构,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的发展,加快科技发展,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建立起大众化、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以上;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大众化水平,毛入学率达到23%以上。完善继续教育,健全“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网络。--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0个,建成50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10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经费投入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满足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要。到“十一五”末,全省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1.31人,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2.36张。
  --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